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再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作者】 刘洪花

【机构】 诸暨店口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预习的过程,正是产生困惑,提出疑问,大胆创新的过程,即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前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走进数学课堂,实际上在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生预习的过程,正是产生困惑,提出疑问,大胆创新的过程,即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必须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教师要端正预习态度。一提到预习往往认为这是学生的事情,实质上课前预习包括教师的课前备课和学生的课前预习,所以预习是两个主题的事情,不单单是学生应该尽心完成的任务,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端正课前的预习态度,不光是学生的责任,也包括教师在内。
  2.师生认真预习。教师的预习即课前备课。是教师把握讲课内容,如何抓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有哪些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讲授过程中要体现什么样的数学思想;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怎样的教法,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等都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如:再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例题,例:为灌溉方便,需在长32米,宽20米的田地里挖两条宽相同互相垂直的水渠,使种植的面积为589平方米,水渠的宽应是多少米?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该问题可用平移的思想方法让问题简单,即可平移水渠,也可平移种植面积。如果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此地,就是失去了此例题的作用,作为教师就要提前备好各种情况的变式题,变式(1)其中一条水渠是斜的呢;(2)两条水渠都是斜的呢?(3)一条是弯曲的呢等,为什么结果会是一样的?应用哪一方面的知识等,你还能变出其他情况的题目吗?这些都要在教师的预习中有所设计的。对于学生的预习,并不是把要学的内容从头到尾读一遍,而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对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找疑点、大胆对课本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也不单是一读了之,一定要融入学生个体的思考与体验,不能唯课本是从。
  二、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一些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补救,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衔接方面的准备。
  然后,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简单的知识提前进行了内化,这样课上更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自己不懂的内容,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另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经历。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究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更愉快主动地学习。
  三、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对初一的学生,他们不知道怎样预习,作为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另外,教师根据初中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给予一下指导。
  1.问题法。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要设计好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不至于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使其各有所得。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同时又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预习欲望。
  2.边读边记法。一边读预习的内容一边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知识点、概念、重点的句子、关键词等划一划圈一圈,用到的旧知识在空白处写一写,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以备在课堂上进行质疑,这是预习的归宿。
  3.  动手操作法。对于空间想象力及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4.学以致用法。将自己预习所得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该知识,这是预习效果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试着解决课后题目,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5.大胆质疑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学贵有疑,很多事实已经证明疑而后成的道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会疑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在预习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在每一节的预习目标都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或自己产生的新的见解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课堂进行学习交流。
  总之,课前预习让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并在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把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成为课堂探索的主线,让课堂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研究型的课堂。
  • 【发布时间】2024/5/29 12:14:32
  • 【点击频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