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余 洋

【机构】 商州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它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意识水平的综合反映。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提供识字写字基础,为口语交际提供练习的机会,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一般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教育的主要阵地。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就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从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普遍降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课堂上学生接触作品的时间很少,接触面非常狭窄,而老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缺乏研究,只注重对课文进行条文缕析的分析,只注意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严重背离了文学阅读欣赏的基本规律。再者,课外电影、电视、动画、漫画等造成了青少年对文字、书本的冷淡。这些文化产品虽有其优点,但他们的缺陷同样显而易见:使学生缺乏互动,垄断了他们的多层面的想象、联想力的开发,造成了学生的的懒散作风、玩赏心态和浮躁情绪,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对书本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学生将注意力从繁重的题海转向对语文的关注,兴趣越大,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在此,我们的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它们在阅读过程中慢慢体悟到其中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果实。 
  二、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三、强化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我想,这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又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方法,是学生走进课文的凭借。通过朗读、美读了解作品的任务、展现作品的情境、接受作品的熏陶。 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让学生找出“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全文主旨后,我提出这几个问题:用恰当的词语描绘眼前看到的紫藤萝?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是怎样的?从植物地的变迁中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学生借助这几个问题默读、朗读,小组读、集体读,反复读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仿佛种种紫藤萝就在眼前,能感受到眼前茂盛藤萝的芳香、十年前遭受挫折的那棵藤萝的凋零,真切体悟作者的情感。
  四、在阅读中训练写作
  写离不开读,读是为了写。在阅读中收获诗意般的语言,学习写作手法,发现作者巧妙的构思,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为精神注入源头活水,获取创作灵感……最后、鼓励、尊重并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其实对作品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评判地位,主宰学生的思想和发言。不能粗暴地否定学生富有原创性的解读。
  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讲得太多,问得过杂。课上教师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非常狭小,他们用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用理性的分析代替学生感性的体验,讲得不厌其多,不厌其深。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主动的阅读者,而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很难独立发现问题,即使偶尔发现了问题,课上也难得有质疑问难机会,教师成了“主演”,而学生只是一个“看客”。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语文教学是靠作品的形象来感染、熏陶读者,引发其情感的共鸣。学生在阅读时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它讲究的是一个“悟”字,表现为一种“自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必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和宋代书院式的教学模式曾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个别启发与指导。而现代的教学理念更是反对“填鸭式”的讲解,如张志公先生就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古今许多教育家的实践和论述都得到了当前教育的普遍认同,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是把它当作是一句空话,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五、让学生自我体验与反思。好的文章结尾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与作者隔着时空对话,达到心灵交融的境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构筑自我反思与体验的载体,引发学生心灵的火种成燎原之势。通过类比和想象,提高自己思想境界。 学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学生们被艾青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所感动,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提出以下问题:艾青的爱国情感你受到怎样的启发?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物及感人事迹?和平年代你怎样爱国?这样的延伸与拓展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语文传承文明,提高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施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要忘了这所有活动应建立在语言文字掌握基础上,应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基础扎实了,才有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总之,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扎实的进行教学研究,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24/5/29 12:11:59
  • 【点击频次】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