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从新课标语文“梳理探究”走向探究性学习

 

【作者】 邵长斌

【机构】 河间市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通过对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的“梳理探究”部分的深入解读,明确“梳理探究”部分的编排目的,专题设计安排,各个探究专题在课本中的分布情况,进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从“梳理探究”出发,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梳理  探究  
  虽然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已经实行了几个年头,总的看来,教师对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教材的编排特点已经了解,能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三维目标。美中不足的是有的老师对“梳理探究”部分做的并不到位,要么忽视不教,要么专注于单一讲解,将探究性学习课上得味同嚼蜡。因此,有必要旧事重提,探讨一下必修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一、 “梳理探究”的编排目的
  现行新课标语文必修教科书共由四部分内容构成:“阅读鉴赏”“表达交流” “名著导读”。其中“梳理探究”主要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培养探究能力,是为适应21世纪的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培养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如果疏忽了这一部分的教学,自然会缺失对学生长远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梳理探究”专题设计安排
  “梳理探究”部分共设置15个专题,均匀的分到五本必修教材中,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要么是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在积累基础上加以巩固和整合;要么是专题研究,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具体编排顺序如下表:
  “梳理探究”专题安排表








  三、“梳理探究”专题回顾
  “梳理探究”板块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侧重知识梳理,一部分侧重探究。这两部分并不是割裂开来,而是互有交叉,教学时应将探究性学习贯穿始终。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探究意识和精神。下面将每一册书的侧重探究学习专题作以整理。
  必修一:“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侧重探究。
  必修二:“姓氏渊源与文化寻根”部分侧重于探究性学习课。
  必修三:三个课题均侧重探究性阅读。通过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
  必修四:“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侧重探究文学和文化现象。
  必修五:“有趣的语言翻译”为专题探究活动。
  四、教学探究方法
  1、从大纲能力培养入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培养学生“积累·整合”能力中提到“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培养学生“发现·创新”能力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取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从课本自身入手。语文不仅具有文学性,还具有工具性。学语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会运用,因此,在梳理汉字、成语、修辞、逻辑、交际语言、姓氏寻根、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时,要注意运用,以点切入,培养兴趣,并以此为基点做深入探究。
  3、从现实生活入手。课本有些整体设计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课题,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汉语中诞生了一些新生元素,而这些词语往往是同学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对此,我们可就新词的数量进行积累,也可对新词的来源进行挖掘,更可以对新词的作用进行探究。既可以自己深究,亦可以小组研究,学会多个角度探究,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方法去探究其他问题。
  4、从激发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之至,所向披靡,语文探究的题目应有趣味性,如“奇妙的对联”这一梳理专题,可以探究对联的渊源,可以利用春节布置学生收集整理春联,可以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对春联进行赏析评价。可以对对联的种类进行归纳。 诸如“机关联”、“拆字联”等趣味联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乐此不疲。再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中的称谓语、禁忌语和婉言法等交际语言现象,影视文化的专题。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哪一个专题,班上可以按兴趣和特长进行分工,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5、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做的无非是为学生准备一条船,告诉他们海外有仙山,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就行了。一旦点燃他们的探究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底蕴的形成则水到渠成。研究性学习专题,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汉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现代语文(理论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 2005年第1期 
  2、温立三:加强积累梳理 注重探究发现;《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J〕;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01期 ?
  3、赵跃:语文教材文化构建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蔡艳红: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陈滔娜:语文教材的文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 【发布时间】2024/5/29 12:10:27
  • 【点击频次】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