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作者】 曲 岩 牟少梅

【机构】 龙口市新港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对于适应当今形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美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胜枚举。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之中,伏拾皆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方面:
  一、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来历久不衰的执着追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忧国忧民,愤而投江,以身殉国春秋时期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抗元英雄文天祥;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回归祖国,投身于祖国建设的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这些英雄人物、仁人志士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仁人志士为榜样,从小立志,报效国家,益于人民。 
  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作为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浩然正气和顽强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断走向富强的巨大动力。
  三、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作风教育。古人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历史上,古今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汉唐“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墨子、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是节俭的名人。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精神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怀平民百姓,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尊奉老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他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应有的风范。
  五、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教育。张衡勤于学习,博学多才,刻苦钻研,不信邪,认定目标,决不回头,对工作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时珍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呕心沥血27年,走遍大江南北,三易其稿,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许许多多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
  六、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教育。秦国商鞅,立木城门,以表改革之志。商鞅的“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根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民族具有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新科学技术,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学习,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 
  总而言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去粗取精,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爱国忧民、坚韧不拔,奋发努力、革新进取、勤学好问、尊老爱幼、文明知礼、勤俭廉洁等美德教育,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渗透,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弘扬自己的国魂,增强民族凝聚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才。
  • 【发布时间】2024/5/29 12:06:48
  • 【点击频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