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议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

 

【作者】 罗文君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就教师提问的策略问题有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三、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西湖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游公司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西湖一日游门票价格:A种: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种:5人以上团体,每位100元。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能理解吗?(2)你是怎样理解的?(3)如果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买票?(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创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减少低水平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四、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一位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 【发布时间】2024/5/29 12:03:23
  • 【点击频次】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