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及策略
【关键词】 ;
【正文】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上思维活跃,情绪波动较大,要求上进,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但遗忘较快。中学生比较善于人际交往,但对异性的交往又有着渴望与追求。总之,作为中学生的心理应当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倍关注,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 学生的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等。
2.厌学情绪较严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有的学生一听到考试就头疼,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各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造成的,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二、 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学生的困感和烦恼。
2、与同学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 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 青春期心理方面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 ,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 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 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3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付出爱心,倾注真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排除其疑惧心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开展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总之,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教师真正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 学生的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等。
2.厌学情绪较严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有的学生一听到考试就头疼,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各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造成的,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二、 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学生的困感和烦恼。
2、与同学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 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 青春期心理方面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 ,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 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 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3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付出爱心,倾注真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排除其疑惧心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开展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总之,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教师真正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发布时间】2024/4/25 13:53:53
- 【点击频次】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