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 栾丽娜 邹英杰

【机构】 龙口市聋哑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作为从事特殊育十载的一线教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这条路上可以说是经历过一些风雨、坎坷。既品味过失败的苦痛,也拥有过成功的喜悦。为了使新加入特教行列的年轻的班主任少走弯路,所以,我将自已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认真核理后,从四个方面,即:① 正面教育形象化。② 常规教育经常化。③ 缺陷补偿化。④ 家长工作系列化。阐述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个人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如有不妥之处,请指导教师多多指教。总之,一切为了智障孩子,为了智障孩子的一切,作为班主任,更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形象化   经常化   个别化
系列化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是通向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作风、知识、技能要求很高。
  从事智障班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比普通中小学班主任还要复杂,还要特殊,还要艰巨。为了把班级工作做好,首先我们应对这项工作的特殊性有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组织方法和工作规律,把智障班的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中央教科所特教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说过“如果说普小是治感冒的,那么特殊教育就是治癌症的。特教从普教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丰富了自已,我们有一位从教多年的同行曾说:普小不会教的,我会教,普小不会的我教的会。”字里得间充满了自豪。作为班主任,要想全心全意为智障学生服务,必须从艰苦中尝到创造乐趣,从特殊中体验到勤奋的魅力,就一定会更加喜爱自已的工作。那么,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正面教育形象化
  智障儿童因其特殊的认知特征,不宜用教材,反面经验来教育,应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正面教育,多层次,多侧面的树立正面形象,来塑造他们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性格。如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要作到月月有重点,月月有安排,螺延式的重现,可以用演示、游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反复深化,寓教育于有趣的游戏之中,使学生的品德、行为逐步走向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
  后进生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难点,找出其缺点、不足,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确实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以我个人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多找闪光点,往往比改正缺点效果要好一些,快一点。
  我们班有一个患孤独症的学生,不愿与人交流,始终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与外部世界隔绝。有一天,有个学生来告诉我“于涛把新写的黑板报擦了。”我来到教室,只看到于涛站在黑板报前,自言自语的说:“不漂亮,不漂亮。”“于涛,你怎么能把黑板报变漂亮呢?”他却来到自已的座位上,边摆弄着他的折纸边说:“小鸟漂亮,小鸟漂亮,小青蛙漂亮。”我恍然大悟,拿起他的折纸,用胶带粘在黑板报上,于涛竟兴奋地拍起手来,“漂亮,真漂亮。”从此以后,我在板报中专门开辟出一角,由他负责手工制作。老师的的信任赞许、同学的羡慕、钦佩,竟使他逐步走出封闭的世界,当他第一次坐在同学面前教折纸时,做为班主任我流泪了,也更有信心面对这些存在着各种缺陷与障碍的学生了。
  由此可见,要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首先要具备一双善于扑捉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其次,要让学生充奋体会到源于内心的到他们的尊重与信赖,这是差生得到转化的最大也是最好的动力。
  (二) 常规训练经常化
  在训练内容的繁简、难易的安排上应具有科学性,并做经常性的训练。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词汇中,找不到“一气呵成,一促而蹴。”做为班主任,经常面对的是“峰回路转”甚至“徒劳无功”有些时候,训练计划没有问题,训练的实施也无不妥,但其显现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做为班主任,更应该充分理解学生,首先,从理论的层面了解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即“高原现象”(技能形成过程中,在一定阶段取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智障儿童、少年的训练活动中也时常出现,例如:学习一段舞蹈,开始学习时,进步较快,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再练习也难以提高,这时,无论怎样复习也不能达到规定的熟练程度。此时,一方面帮助智障学生重新组织旧的知识、旧的经验,将过去学过的基本手位、脚位动作进行复习整理。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避免急躁情绪,在短时间内停止练习,使他们有足够的时候,对获得的复习、练习效果进行消化,融入记忆的相应知识、技能系统之中。这是一个顺应和同化的过程,然后再复习和练习。
  (三) 缺陷补偿个别化
  智障儿童的病因不同,缺陷特征也不同,在班级工作中,通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或者说,缺什么补什么。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如引导兴奋型的儿童,将过剩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动员抑制型儿童参加各类兴趣小组,互动活动,使之打开心扉,从与人交流中得到快乐。
  智障孩子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行为不足(主要表现为个体应该具备的行为没有具备在发展上落后。)例如:儿童在四岁时一般具备了自理大小便的能力。但我的一部分学生到了十岁甚至十五岁,仍很难独立完成大小便的训练。2行为过度(主要表现为主体在某个方面出现的行为太多)例如:经常咬指甲,喜欢吃甜食,喜欢骂人等等。3不恰当行为(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某些场合下出现的行为不合适)例如:喊与爸爸年龄相当的男性为爸爸,或在应该悲哀时反而开怀大笑。
  行为矫正的任务就是:建立他尚不具备或不足的行为,如生活自理行为,劳动技能等。消退他那些过度的行为。改变(矫正)他的不恰当行为,如言语过程中的言语缺陷,社交过程中的交流缺陷等。
  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社会心理也不同。作为班主任,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教育。有的学生在离异家庭或被父母抛弃的环境中,虽然他们的情感认知存在种种缺陷,但渴望爱,希望拥有爱,是每个人的情感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将其剥夺、扼杀。此时的班主任,应该更像一位慈祥可亲的母亲,将爱撒播向这群特殊孩子的心田。而有的学生不是缺少爱,甚至出现爱的过剩。家长在自责、愧疚的心态作用下,一味地迁就、溺爱,助长了孩子的私心和霸气。此时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位严师,强化集体主义教育,重点培养他们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感情。在一些节日的前几天,组织“妈妈,我爱您”“我帮爷爷、奶奶洗洗脚”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将家长的反映反馈到学校,通过情感互动,使智障学生略显迟钝的情感神经被充分击活,从而走出过分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迈向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从而实现缺陷补偿的最终目的。
  每每学生取得点滴进步,做了好事,我都在工作日志上做好记录,这就是我向家长汇报的“材料”,使家访的气氛轻松、愉快,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班主任的训练指导,然后,“在不经意间”将孩子的缺点,不足一一指出,此时,家长往往会比较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意见,主动将家庭教育中的不科学,不稳妥的地方逐一改正,改进,家校教育的合力一经产生,将会对智障孩子的教育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家校关系融洽,和谐,也为特殊教育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从而使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作为班主任,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刘全礼  《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993年   华夏出版社P87    P220
        丑荣之 王清汀 梁斌言《怎样培养教育弱智学生》1990年华夏出版社   P233
        陈云英《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990年   华夏出版社P43
  • 【发布时间】2024/4/25 13:48:14
  • 【点击频次】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