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灵感的翅膀飞翔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灵感是写作的动力与源泉,它首先产生于丰富的生活积累,作者切身的情感体验,具有生活的灵感的触动,才能写出洗练铅华的文字。其次,课堂是迸发灵感火花的火石,以灵感激发灵感,以思想碰撞思想的课堂是灵感诞生的土壤。再次,阅读是催生灵感之花的温床,在阅读中,任思想遨游,这种兴奋的,自如的心态犹如初春的田野,极易萌生灵感的幼苗。此外想象有助于灵感的产生,勤奋是灵感的催化剂。
关键词:生活 课堂 阅读 想象 勤奋
让灵感的翅膀飞翔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作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爱迪生天才中的百分之一,是人类智慧的耀眼光环,是作文圣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灵感触动下的作文,是思想之树的树冠,是语言丛中的蝴蝶。在写作的时候,谁不想拥有灵感,让思想的火花迸射,让语言的清泉汩汩而出呢?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观察一下,灵感何去何从。
一、生活是灵感的本源。
灵感是写作的动力与源泉,它首先产生于丰富的生活积累,作者切身的情感体验,具有生活的灵感的触动,才能写出洗练铅华的文字。如果陶渊明没有投身田园生活的劳作,笔下便不会产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忘我,也不会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感慨。可见,我们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失去了生活的体验,作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我们要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改善对生活的态度,以一颗满怀热情的心让生活中的“乏味”与“寂寞”黯然离去,让诗意与韵律伴随人生。看到春光怡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脱口而出,望到夕阳西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浮上脑际。可见,从大自然这个万花筒的生活中捕捉灵感,是多么重要,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它的熏陶与感染下,诗词歌赋才得以流淌,汇成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之河。
二、课堂是灵感的土壤。
如果说,生活是灵感产生的第一故乡,那么,课堂将是灵感产生的主阵地。课堂是迸发灵感火花的火石,以灵感激发灵感,以思想碰撞思想的课堂是灵感诞生的土壤。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灵感在语文的课堂中飞扬。《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令学生不可思议,课堂上他们那疑惑难解的神情是诱发灵感的最真实的风景;《愚公移山》中,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的蛮干,能激发起学生的奇思妙想,他们苦思冥想,替愚公想出千条妙计,课堂上,那眉头一皱,是灵感汇集的生动写照。学习《致女儿的一封信》,学生对“嫦娥与后羿”是否属于真正的爱情争论不休,那振振有词的辩论响彻耳畔,透过辩论,学生的思维中迸射出灵感的火花。所以说,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产生创意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的语文课堂是灵感产生的火石,在情境结合的瞬间就可能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于是,学生在《我的同窗》中写道:一次上美术课,老师提问“什么是树苗?”同位揉着惺忪的睡眼答曰“外面站着许多树苗。”全场哗然。就在这样的笑声中,诞生了不知多少美妙的灵感,笑声是灵感产生的催化剂。
三、阅读是灵感的温床。
从课堂中产生的灵感总归是有限的,灵感的产生,还应当从大量阅读之中去开拓。阅读是催生灵感之花的温床,在阅读中,任思想遨游,这种兴奋的,自如的心态犹如初春的田野,极易萌生灵感的幼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破万卷书,思想之水才能涌动为江河,遇到时机才可喷涌而出。比如,一生受到优秀作文《在书中品味阳光》的影响产生了写作的激情。
“一个寂静的身影坐在窗前,微微散乱的刘海低垂在额上,手中的书一页页地翻过,就像蝴蝶的翅膀,金色的阳光勾勒出它流畅的轮廓。喜欢在落叶飞舞时,在华丽的文字中穿梭,喜欢在蝴蝶纷飞时,在迷离的语句中沉浸,感觉舒适,像一个掉落在地上的松子,其中散发着诱人的松香,还有黯然的茶色。有些书是冰红茶,清凉中带有茶的韵味,就像那些烂漫的文字,每一个词语都是松软的,像雪花,你不忍去触摸它的洁白,旁观它的无瑕,已是最大的满足。又像大海,你想尽力去与它拥抱,总是发现自己手中只有残留的液滴,却感到了大海的宽广。”
在这篇作文的感染下,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春天的气味》:“春来了,感受它那多彩的气息。春天像泥土的味道,一场细润的春雨过后,金色的阳光又重新抚摸着被滋润的大地。几片残存在地上的落叶,沉浸在春雨营造的幸福的小水洼里。泥土翻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散发到温润的空气中,飘扬到草丛与树旁,更飞入人们的心里。”前后两篇文章虽然内容不一,但是,格调相似。
四、想象是灵感的圣殿。
灵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需要打破常规,以新的眼光看人和事,出奇制胜。比如,为了让学生旧题新作,“换角度写作”,以他人眼光看自己,《我家有个乖乖女》,《我是一条伤心的毛毛虫》,《我替父亲写札记》等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了。学生乐意下笔,喜欢老师让他们走入一条新奇而陌生的写作之路。横看成岭侧成峰,换角度会看到一番新的风景。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多个角度思考,在想象这座殿堂中,思维左右穿梭,打破时空的局限,神游八方,眼观千里,在想象的飞船带领下,灵感会让学生走进写作的殿堂。
五、勤奋是灵感的家园。
灵感来去匆匆,只有及时捕捉才能将这笔宝贵的财富收藏下来。王勃著《滕王阁序》。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梁》。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是灵感一来,信笔挥就。切莫错失良机,再也寻他不到,成为一桩憾事。辛弃疾的《青玉案》中形象地展现了这样的情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灵感的这种突发性和偶然性。所以建议大家在灵感产生的瞬间,及时作下记录。以免这些宝贵的财富付诸东流。做一个勤奋的人,及时让灵感回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就可储存了。
作文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它是思想灵魂的写照,是语言的艺术的创造。更是灵性的张扬与绽放。让我们乘着灵感的翅膀飞舞于语文的大花园中,做一只自由而美丽的蝴蝶吧!
作者简介: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自91年参加工作以来,在语文讲台上已有20年了,勤勤恳恳教学,将以文育心,以心悟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边反思边总结,在教学中有许多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平时喜欢提笔写下自己的心得,文中所写,均是自己的课堂总结。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规律,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在每年举行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都会有我的学生获奖。在作文教学中,我主张老师写下水文,从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声,彰显自己率真自然的个性。
关键词:生活 课堂 阅读 想象 勤奋
让灵感的翅膀飞翔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作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爱迪生天才中的百分之一,是人类智慧的耀眼光环,是作文圣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灵感触动下的作文,是思想之树的树冠,是语言丛中的蝴蝶。在写作的时候,谁不想拥有灵感,让思想的火花迸射,让语言的清泉汩汩而出呢?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观察一下,灵感何去何从。
一、生活是灵感的本源。
灵感是写作的动力与源泉,它首先产生于丰富的生活积累,作者切身的情感体验,具有生活的灵感的触动,才能写出洗练铅华的文字。如果陶渊明没有投身田园生活的劳作,笔下便不会产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忘我,也不会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感慨。可见,我们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失去了生活的体验,作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我们要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改善对生活的态度,以一颗满怀热情的心让生活中的“乏味”与“寂寞”黯然离去,让诗意与韵律伴随人生。看到春光怡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脱口而出,望到夕阳西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浮上脑际。可见,从大自然这个万花筒的生活中捕捉灵感,是多么重要,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它的熏陶与感染下,诗词歌赋才得以流淌,汇成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之河。
二、课堂是灵感的土壤。
如果说,生活是灵感产生的第一故乡,那么,课堂将是灵感产生的主阵地。课堂是迸发灵感火花的火石,以灵感激发灵感,以思想碰撞思想的课堂是灵感诞生的土壤。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灵感在语文的课堂中飞扬。《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令学生不可思议,课堂上他们那疑惑难解的神情是诱发灵感的最真实的风景;《愚公移山》中,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的蛮干,能激发起学生的奇思妙想,他们苦思冥想,替愚公想出千条妙计,课堂上,那眉头一皱,是灵感汇集的生动写照。学习《致女儿的一封信》,学生对“嫦娥与后羿”是否属于真正的爱情争论不休,那振振有词的辩论响彻耳畔,透过辩论,学生的思维中迸射出灵感的火花。所以说,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产生创意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的语文课堂是灵感产生的火石,在情境结合的瞬间就可能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于是,学生在《我的同窗》中写道:一次上美术课,老师提问“什么是树苗?”同位揉着惺忪的睡眼答曰“外面站着许多树苗。”全场哗然。就在这样的笑声中,诞生了不知多少美妙的灵感,笑声是灵感产生的催化剂。
三、阅读是灵感的温床。
从课堂中产生的灵感总归是有限的,灵感的产生,还应当从大量阅读之中去开拓。阅读是催生灵感之花的温床,在阅读中,任思想遨游,这种兴奋的,自如的心态犹如初春的田野,极易萌生灵感的幼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破万卷书,思想之水才能涌动为江河,遇到时机才可喷涌而出。比如,一生受到优秀作文《在书中品味阳光》的影响产生了写作的激情。
“一个寂静的身影坐在窗前,微微散乱的刘海低垂在额上,手中的书一页页地翻过,就像蝴蝶的翅膀,金色的阳光勾勒出它流畅的轮廓。喜欢在落叶飞舞时,在华丽的文字中穿梭,喜欢在蝴蝶纷飞时,在迷离的语句中沉浸,感觉舒适,像一个掉落在地上的松子,其中散发着诱人的松香,还有黯然的茶色。有些书是冰红茶,清凉中带有茶的韵味,就像那些烂漫的文字,每一个词语都是松软的,像雪花,你不忍去触摸它的洁白,旁观它的无瑕,已是最大的满足。又像大海,你想尽力去与它拥抱,总是发现自己手中只有残留的液滴,却感到了大海的宽广。”
在这篇作文的感染下,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春天的气味》:“春来了,感受它那多彩的气息。春天像泥土的味道,一场细润的春雨过后,金色的阳光又重新抚摸着被滋润的大地。几片残存在地上的落叶,沉浸在春雨营造的幸福的小水洼里。泥土翻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散发到温润的空气中,飘扬到草丛与树旁,更飞入人们的心里。”前后两篇文章虽然内容不一,但是,格调相似。
四、想象是灵感的圣殿。
灵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需要打破常规,以新的眼光看人和事,出奇制胜。比如,为了让学生旧题新作,“换角度写作”,以他人眼光看自己,《我家有个乖乖女》,《我是一条伤心的毛毛虫》,《我替父亲写札记》等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了。学生乐意下笔,喜欢老师让他们走入一条新奇而陌生的写作之路。横看成岭侧成峰,换角度会看到一番新的风景。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多个角度思考,在想象这座殿堂中,思维左右穿梭,打破时空的局限,神游八方,眼观千里,在想象的飞船带领下,灵感会让学生走进写作的殿堂。
五、勤奋是灵感的家园。
灵感来去匆匆,只有及时捕捉才能将这笔宝贵的财富收藏下来。王勃著《滕王阁序》。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梁》。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是灵感一来,信笔挥就。切莫错失良机,再也寻他不到,成为一桩憾事。辛弃疾的《青玉案》中形象地展现了这样的情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灵感的这种突发性和偶然性。所以建议大家在灵感产生的瞬间,及时作下记录。以免这些宝贵的财富付诸东流。做一个勤奋的人,及时让灵感回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就可储存了。
作文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它是思想灵魂的写照,是语言的艺术的创造。更是灵性的张扬与绽放。让我们乘着灵感的翅膀飞舞于语文的大花园中,做一只自由而美丽的蝴蝶吧!
作者简介: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自91年参加工作以来,在语文讲台上已有20年了,勤勤恳恳教学,将以文育心,以心悟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边反思边总结,在教学中有许多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平时喜欢提笔写下自己的心得,文中所写,均是自己的课堂总结。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规律,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在每年举行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都会有我的学生获奖。在作文教学中,我主张老师写下水文,从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声,彰显自己率真自然的个性。
- 【发布时间】2024/4/25 13:46:55
- 【点击频次】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