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鱼入水 相融无痕———浅析如何利用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王申芳 王申红

【机构】 沂源县燕崖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这就是尊重学生情感的体现。下面从几个方面探索一下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爱意”充满课堂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首先要有爱,这样才会有教育效能的发生。尊重与信任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能力的体现。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孩子。师爱不等于母爱,严格不等于厉害。在严格要求又热情爱护中,要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充满爱的严与表现为严的爱相结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理解。对待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①教师只有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思想行为有偏差、文化学习滞后的学生,更要用宽容心对待他们。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因而老师在严格要求之中,要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们要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漠视学生的上进心。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同样,我们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保持年龄段的天性,指导学生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我们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三)“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多一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还有什么比理解、信任、尊重更让人欢欣鼓舞呢?有人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
  二、倾听、赏识、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和期望,尊重和信任。
  (一)教师是真诚的倾听者。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作为言说者以满足自我倾诉的需要,同时还是倾听者,以倾听来获得言说的基础与尺度。我们要以一种信任与理解的眼神注视着可爱、善良的孩子,认真地听,听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烦恼,听他们志向,听们的智慧,听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完!让他们感到你是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进而,捕捉、分析、把握他们的内心需求。
  新课程注重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
  (二)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优点和缺点,这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件事情有自己的优势,可能在另一方面、另件事情上处于劣势,有的人由于周围环境条件呈现了某些优秀品质,而有些潜在的能力和品质暂还没有显露出来。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能够积极调动赏识策略,充分运用学生内部的正面因素,以内力去战胜自身的不良因素,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调动,学生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殷切期望,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了解他们个性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每个学生的每次表现都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让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不断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争取突出表现。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真诚地面对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才能获得成功。
  • 【发布时间】2024/4/25 13:43:51
  • 【点击频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