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巧妙实施教学
【关键词】 ;
【正文】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那么该如何上好、讲好、搞活一课堂呢?这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一、巧布局
一堂课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总体布局的缜密。譬如: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填空练习:( )的土地。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
2、初读课文,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4、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理解重点句并相机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
由此看来,这种发辫式教学布局有利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将各教学法要素像发辫一样编结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化教学布局,能充分发挥各教学要素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认真分析,合理组合教学内容,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巧开讲
课堂教学的开讲,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深入主题和创造氛围的作用。一个好的开讲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好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住。情感和理智是引起维护人们行为的两大要素。当两者指向一致时,人们的心理就是平衡的,即所谓的“理之所指,情之所向”。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会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件事。情感在小学生的行为上起着很大的支配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还不懂得如何用理智来克制感情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能否把握学生的情感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获得理想效果的关键。烘托渲染,情感铺路,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音乐声中,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图象资料同时放映。音乐第一段完,声音由强变弱成为背景音乐。老师讲述时代背景,引出本文内容。
激荡人心的优秀音乐,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壮观场面,老师声情并茂的旁白。这种烘托渲染,既展示了志愿军的豪迈气魄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了学生对志愿军的崇敬和爱戴,为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作了很好的铺垫。
利用音乐、图象、旁白等多种适当手段,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情感冲击。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明确的情感导向必将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种以激发情感、制造悬念的开讲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透导发展学生的智力达到开讲的最佳效果。
三、 巧过渡
过渡即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必须自然而贴切,教师可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这样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各层、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紧密连贯,前后连成一体。比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到圆明园曾今的辉煌时,让学生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中的“建筑”和“文物”,让学生体会建筑的宏伟和文物的珍贵。并将这两个要点贯穿始终,在体会圆明园曾今辉煌的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思考。这种过渡,促使学生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若缺乏自然的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
四、巧设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体现。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通常都是主动愉快地探索,其认识过程积极主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创设问题来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上的缺陷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解决其学习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丝绸之路》,悠扬的声声驼铃、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不畏艰难的探索……走进祖国西部光辉的丝绸之路,你最喜欢什么,请细细品味和大家交流。
问而不答,设下悬念,又巧妙将本文要学习的重点隐含在悬念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来自于方方面面。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知识的缺陷感,激发求知欲,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巧设悬念,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设疑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等有意识地设置障碍,制造矛盾,强化思维,使学生学习知识好像在迷宫中寻找通道,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
五、巧举例
举例是教学中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更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典型事例,能使学生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记忆、防止遗忘、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催化剂”。例如在强调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可以举个例子:古时一位先生给弟子写道:“无鸡鸭亦可青菜一盘足也”。弟子不同的标点断字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无鸡鸭亦可,青菜一盘足也。”“ 无鸡,鸭亦可,青菜一盘足也。”通过举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巩固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举例子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典型性、趣味性,切不可“离题”,否则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结果事倍功半。
六、巧调节
炒菜做汤,加入调料,味道鲜美,香气四溢。同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点“调料”,补充一点趣味性知识,便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消化知识的能力。比如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有意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蓝天下,一场大雨不期而遇。足球场上兴致中的观众抱怨说:“糕透了!”,田地里耕种的农民惊喜道:“好极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学生从浅显的例子中,即体会到轻松愉悦,也会意的理解了这个哲理。这采用了“以典故引起发笑,以发笑引起注意,在轻松自如的笑声中传授知识”的做法,可打破课堂上的沉闷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记忆的轨迹,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起到课堂调节的作用。
七、巧收束
一节成功的课应有“凤头式”的开端,精巧的过程,更应有个“豹尾式”的收束。好的收束必须圆满有力,它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收束的形式各式各样,如:归纳式、情感激励式、开拓式、朗读设置式、画龙点睛式、对比式、畅想式、反馈式、开拓式、激疑式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设计最优化的收束方法。例如我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收束是采用概括总结式方法:学完全篇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也讲一句,并刚劲的书写在黑板上:“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必须强盛!”,掷地有声的话语高度概括中心,让文本的思想使学生心灵震撼。
巧妙构思,才能活跃课堂;曲径探幽,才能一览仙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技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把语文课堂搞活,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巧布局
一堂课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总体布局的缜密。譬如: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填空练习:( )的土地。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
2、初读课文,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4、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理解重点句并相机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
由此看来,这种发辫式教学布局有利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将各教学法要素像发辫一样编结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化教学布局,能充分发挥各教学要素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认真分析,合理组合教学内容,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巧开讲
课堂教学的开讲,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深入主题和创造氛围的作用。一个好的开讲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好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住。情感和理智是引起维护人们行为的两大要素。当两者指向一致时,人们的心理就是平衡的,即所谓的“理之所指,情之所向”。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会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件事。情感在小学生的行为上起着很大的支配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还不懂得如何用理智来克制感情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能否把握学生的情感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获得理想效果的关键。烘托渲染,情感铺路,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音乐声中,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图象资料同时放映。音乐第一段完,声音由强变弱成为背景音乐。老师讲述时代背景,引出本文内容。
激荡人心的优秀音乐,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壮观场面,老师声情并茂的旁白。这种烘托渲染,既展示了志愿军的豪迈气魄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了学生对志愿军的崇敬和爱戴,为理解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作了很好的铺垫。
利用音乐、图象、旁白等多种适当手段,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情感冲击。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明确的情感导向必将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种以激发情感、制造悬念的开讲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透导发展学生的智力达到开讲的最佳效果。
三、 巧过渡
过渡即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必须自然而贴切,教师可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这样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各层、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紧密连贯,前后连成一体。比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到圆明园曾今的辉煌时,让学生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中的“建筑”和“文物”,让学生体会建筑的宏伟和文物的珍贵。并将这两个要点贯穿始终,在体会圆明园曾今辉煌的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思考。这种过渡,促使学生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若缺乏自然的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
四、巧设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体现。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通常都是主动愉快地探索,其认识过程积极主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创设问题来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上的缺陷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解决其学习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丝绸之路》,悠扬的声声驼铃、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不畏艰难的探索……走进祖国西部光辉的丝绸之路,你最喜欢什么,请细细品味和大家交流。
问而不答,设下悬念,又巧妙将本文要学习的重点隐含在悬念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来自于方方面面。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知识的缺陷感,激发求知欲,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巧设悬念,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设疑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等有意识地设置障碍,制造矛盾,强化思维,使学生学习知识好像在迷宫中寻找通道,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
五、巧举例
举例是教学中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更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典型事例,能使学生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记忆、防止遗忘、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催化剂”。例如在强调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可以举个例子:古时一位先生给弟子写道:“无鸡鸭亦可青菜一盘足也”。弟子不同的标点断字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无鸡鸭亦可,青菜一盘足也。”“ 无鸡,鸭亦可,青菜一盘足也。”通过举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巩固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举例子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典型性、趣味性,切不可“离题”,否则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结果事倍功半。
六、巧调节
炒菜做汤,加入调料,味道鲜美,香气四溢。同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点“调料”,补充一点趣味性知识,便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消化知识的能力。比如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有意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蓝天下,一场大雨不期而遇。足球场上兴致中的观众抱怨说:“糕透了!”,田地里耕种的农民惊喜道:“好极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学生从浅显的例子中,即体会到轻松愉悦,也会意的理解了这个哲理。这采用了“以典故引起发笑,以发笑引起注意,在轻松自如的笑声中传授知识”的做法,可打破课堂上的沉闷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记忆的轨迹,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起到课堂调节的作用。
七、巧收束
一节成功的课应有“凤头式”的开端,精巧的过程,更应有个“豹尾式”的收束。好的收束必须圆满有力,它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收束的形式各式各样,如:归纳式、情感激励式、开拓式、朗读设置式、画龙点睛式、对比式、畅想式、反馈式、开拓式、激疑式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设计最优化的收束方法。例如我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收束是采用概括总结式方法:学完全篇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也讲一句,并刚劲的书写在黑板上:“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必须强盛!”,掷地有声的话语高度概括中心,让文本的思想使学生心灵震撼。
巧妙构思,才能活跃课堂;曲径探幽,才能一览仙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技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把语文课堂搞活,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4/4/25 13:41:24
- 【点击频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