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实践中酿造道德意识成长的土壤

 

【作者】 闫成文

【机构】 赵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众所周知,德育教育如果只讲一些抽象的理论或采取管、卡、压、盯、看的办法,常常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改变那种以知识传授和空洞说教为主的“讲德育”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生活,走向社会,在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制定出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细则》,告诉学生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和道德行为内,应该怎样对待国家和公共的利益,怎样对待家长、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乃至应该有什么样的衣着穿戴、文明举止和正当的交往活动,并把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二三四”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即:围绕一个主题,坚持两个为主,注意三个结合,落实四级考核”。以“明理——立标——示范——训练——反馈”为手段,利用晨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实践活动开展养成教育。班主任通过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让学生逐步由他律到自律,由现象到实质,从部分到全面,从情境到原则,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围绕一个主题
  学校在制定行为规范训练计划时,每学期确定一个行为训练的主题,如2010年第一学期,我们的训练主题是“心中有他人,我来帮助你”,要求学生关心身边的人,从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老师、帮同学,在家庭帮亲人,在公共场所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家庭作业等也能充分体现和服务于这一主题,例如2010年寒假,我们的思想品德作业是,从自己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在家孝敬父母,给父母端上一杯茶,每天帮家人做一件自己能做到、又不让父母担心的事情,及时向父母说说自己的劳动感受,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敬意与回报。同时撰写成日记,向老师汇报;第二学期,我们确定的训练主题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做环保小卫士”……
  二、坚持两个为主       
  其一是坚持愉快教育为主,即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通过娱乐,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坚持正面教育,不谴责、不惩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进步”、“完成”、“优秀”、受表扬、夸奖的喜悦。如一年级学生刚入校,课上、课间分不清,经常追逐、打闹,我们组织师生共同排演了小品《课间》、《愉快的一天》、相声《跟我学》等节目,气氛热烈,表演真切,学生们在娱乐中马上领悟到了其中的意义和要求,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和熏陶。其二坚持自我教育为主,如在家中利用双休日当一天农民,干一天农活,亲身体会农民的艰辛,真正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然后把体验到的过程和感受写进日记,写进作文,写进生活,既培养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又弘扬了中华民族“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当一天清洁工,在学校中的任何地方,只要见到垃圾,都能蹲下自己的身子,伸出自己的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这样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卫生、环境意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意三个结合
  1、统一步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合格公民,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我们注意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以思想品德课和课堂教学为主体,社会活动、家庭教育为两翼,在实践中酿造道德意识成长的土壤,让学生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特别注意结合学校周边环境建设, 自觉抵制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和黑网吧等的不良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2、知、行结合,操行评语与“行规”要求结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反复实践和训练的过程。学校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我们的原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大于小,由小及大。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经典格言、诗词朗诵活动;定期举行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演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聘请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进校园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再就是在校园中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树立榜样,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逐步完善自己。年度“校园之星”披红戴花,由队组织向家长报喜祝贺。
  3、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与主题班会相结合。每周主题班会,开展“身边不规范事自查”活动,找出在课间、课余活动、两操、放学路上、集会、活动、家庭中的不文明行为,成立“告别不文明行为”检查岗,实行“日公开、月评比”制度,每周一次评选“告别不文明行为”标兵,予以表扬;每月一次评选“文明中队”,颁发流动红旗。学期结束,举行“文明中队”和“文明标兵”表彰大会,隆重表彰鼓励。
  四、落实四级考核
  毋庸置疑,德育教育的成效和青少年道德的成长显然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测试成绩,更不能“一考了之”。正是鉴于此,我们采用了旨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检查、矫治、完善的四级考核方案:一是学生自我考核,将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内容要求为标准,自我评价、自我矫治、自我完善;二是班级考核,各班组建立“行规矫治小组”,不定时地进行督促、检查、矫治、评价;三是教务处考核,分别调查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班主任和部门人员,采用随机抽样问卷的形式,考核到班级;四是校级考核,对前三级考核进行复查,总结结果,表彰先进。
  通过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健康成长,担当起五种角色:在家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勤学苦练,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发展成长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自强自立,敢于创新的“小主人”。
  • 【发布时间】2024/4/25 13:39:56
  • 【点击频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