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憾与感悟

 

【作者】 张正培 管晓华

【机构】 马牧池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的缺憾 感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评估听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景象和开创的新路子:教学目标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人文性,学生们合作着、探索着……。然而,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研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缺憾、困惑和问题,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  
  一、缺憾之一:“创设情境”——牵强附会 
  趋于教条《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甚至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者主题探究活动课,都设计一个“情境的创设”。课堂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诚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也可来源于思品本身。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应当说,情境创设对于整体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乐学的效用,然而,情境创设必须讲究适时、适度、有效。教师在“创设情境”时,(1)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不同的年龄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境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境庸俗化。(2)目的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发现问题的所在,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课前备学生,不要认为我知道什么,学生就知道什么,要避免闭门造车、脱离学生实际。(3)针对性强。问题情境要与本课题的主题相符,不能离题太远。(4)主题鲜明。情境的指向要明确,牵涉面不要太广,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二、缺憾之二:“教师表情” ——缺乏和谐  冷漠呆板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当谈及此问题时,我们老师会有很多牢骚,怪学生笨、不会思考、不敢回答、与老师不配和。请问谁天生就聪明、就会思考、就敢回答、就与老师配和得很好?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去创造,而创造和谐课堂需要老师富有亲和力,需要老师富有激情。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完全是由老师造成的,是我们老师没有去培养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没有有效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在调研听课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好老师,他们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或弟妹一样关心、疼爱,而学生反过来亲近老师、听老师的话、捧老师的场,所以你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你的课堂活动、提高你本学科的成绩,你首先要对学生亲和,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去上课。
  所谓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有无亲和力,不是一件小事。试想,一个人整天冷冰冰的,像谁欠他多少钱似的,或者与谁结下了多少冤仇似的,他能有人情味吗?人一旦没有了人情味儿,即使他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有地位,甚至很有钱,也不会有多少人去理睬他。其实,这是人生的缺陷和遗憾。反之,做人很讲究,眼里有人、心里留人、遇事容人、难时帮人,真诚、宽厚、负责任,让你总觉得有一种靠得住、信得过的踏实劲儿,他就不会没有人理睬,更不会孤立无援,起码是“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他做事的效果也就因此而大不一样。
  现在我们认真回忆起来,给我们记忆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课上得最好的老师,而是那些善良、充满爱心、真正关心我们的老师。由此可见,新课程虽然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但我们决不可忽视对学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关心,要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亲和力。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新课标的基础。我们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应该从小事做起,亲和应该从真情出发。今天,当我们为冷漠、敌对甚至悲凉的师生关系不断抱怨和哀叹时,我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付出了真情?是否献出了真知?
  新课程改革,不只体现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亲和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具备了这一基础,那么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既使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也终将“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讲《相亲相爱一家人》时用了任长霞瘫痪的老父亲为能在第三个春节见到自己的女儿带着捏好、煮熟的饺子送到女儿的单位并亲自夹了一个送到任长霞嘴里的例子时,却不能打动学生,因为老师不是动情的去述说;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想成功必须动之以情、以情激情。激情能让人兴奋,充满活力,如果发挥了它的积极性,便能使人产生超常的力量,出色地表现自我。拥有激情,会让人更自信,能力更强。教师作为一种综合角色,需要演员丰富细腻的表演天赋,政治家的机智雄辩,主持人的敏捷和口才,艺术家的独具匠心,更要具备一种能激发灵感才艺的职业技巧和品质,这就是激情。激情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影响和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觉得这个目标才是教育的根本,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孩子什么都可以不学,但不能不懂做人的道理,不能不拥有科学的精神,不能不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老师充满激情面对孩子的时候,无形中在感染、熏陶他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精神迎接每一天,该怎样一步步去开启自己的生活。试想,有了激情,有了良好的情感与态度,人生必需的学习还会难吗?我们要用心灵照亮孩子们的心灵,用激情去激发孩子们的激情。
  • 【发布时间】2024/4/25 13:36:29
  • 【点击频次】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