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几个所谓“悖论”的辨正

 

【作者】 徐建聪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并对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许多貌似“悖论”的观点,由于这些所谓“悖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提出来的,因而很容易令人感到困惑。因此,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很有必要对下述几个“悖论”进行一番辨正。
  关键词:政治 经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悖论  辨正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并对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许多貌似“悖论”的观点,由于这些所谓“悖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提出来的,因而很容易令人感到困惑。因此,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很有必要对下述几个“悖论”进行一番辨正。
  “悖论”之一:经济决定政治与“政治占首位”
  经济决定政治,这表明经济是第一位,政治是第二位,经济为源,政治为流。经济应该占首位,那么讲“政治占首位”就是与之相矛盾的“悖论”。
  确实,“经济决定政治”和“政治占首位”,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政治与经济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它们本身并不构成“悖论”。这是因为经济决定政治是从世界本原的意义上认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它回答的是经济与政治何为本源,谁决定谁的问题。从政治与经济的起源看,自有人类社会之日起,人们就从事着解决自身吃、喝、住、穿等物质需要的经济活动,而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只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当然是经济为源,政治为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始终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政治虽然可以以巨大力量反作用于经济,但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却最终要由经济来决定。而“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是从实现和保障经济利益的手段方面来讲的,它回答的是在阶级社会中,要实现和保障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把经济手段放在首位还是把政治手段放在首位。在阶级社会中,政权是维护阶级利益的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在维护阶级利益时,“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可见,“经济决定政治”与“政治占首位”二者并不矛盾,他们都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
  “悖论”之二:政治区别于经济与“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最大政治”
  政治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相应意识形态。经济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不等于经济,上层建筑不等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常识。那么,又怎样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的最大政治”呢?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其一,“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是从“工作重心”这个意义上说的。政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内容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前,最大的政治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从剥削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最大的政治就变成巩固政权了。而要巩固政权,首先要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自然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邓小平在谈到最大的政治时所用的“当前”二字,正是体现了政治内容的历史性。
  其二,“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是说经济建设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邓小平在谈到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的时候,是把它同人民的最大利益即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相联系。无产阶级政治如果不能为实现这个利益服务,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其三,“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是说经济建设具有最大的政治意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是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由于它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建设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自己生死存亡的具有“最大政治意义”的政治问题。
  可见,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并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说“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决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完全归结于经济”,决不意味着混淆政治与经济的界限。因此,它们也并不构成“悖论”。
  “悖论”之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稳定压倒一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最有效地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局面,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服务。那么,讲“稳定压倒一切”则与之构成“悖论”。其实,二者并不构成矛盾。其原因为: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动力在于改革。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或根本变化。但改革也不是对原有体制某些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政治等体制的革命性变革。就社会经济体制而言,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质变过程。由于改革涉及面广,影响一些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出现重重障碍,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会引起各种程度不同的社会不稳定;同时,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也会在我国造成各种不稳定。从鸦片战争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表明: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357页)中国要建设、要改革、要富强、要发展,首先要稳定,关键是稳定。全国的稳定,整个社会的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压倒一切的大事。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这就说明,稳定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基本手段和必要条件,是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当然,我们所说的稳定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是在经济建设中形成的稳定,是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是随着经济发展打破原有平衡状态,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和稳定。
  由此可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维护这个中心,它与“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并不构成“悖论”。
  • 【发布时间】2024/3/28 12:17:12
  • 【点击频次】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