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教改背景下如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提高质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农村小学教育在新教改实施后迎来了发展春天,越来越多的社会媒体、研究机构开始关注农村教育,那么农村教育现状到底如何,是阴霾还是晴空?本文将通过对本人多年来对农村小学教育经验的总结,提出自己在新教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改变 农村小学 现状 提高 质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困惑。新教改从试点到全面实施已有十多年,作为一名从教33年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农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有限渠道获知的信息,总感觉现阶段学者、研究人员对农村教育认识还不太全面,对农村教师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见。现就本人多年来对农村教育的认识,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我执教的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学生56名,教师6名。在新的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后,我校只有1-4年级,5-6年级的学生 集中到乡镇寄宿制小学上学。目前,全学区1-4年级小学共20多所,与教改以前相比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学生综合素质并未能明显提高,与城镇学生比差距较大,贫困地区与经济稍好区域差别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面
1、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资源有限。
从全县来看,城镇小学教师人员充足农村小学编制紧张,从全学区来看中心小学教师编制充足其他小学人员不足。突出表现就是一名老师身兼数职,日均代课量达5-7节;新教改理念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农村小学教育除了课本,教师、学生能够利用的辅助性资源非常有限,即使有电子琴电脑等设施,专业教师较少。
2、培训机会缺乏,再教育难度大。
农村小学教师能够获得培训或学习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主要是教师编制紧张,没有培训经费,学校可支配的能够用于教师再教育方面的资源非常有限。尽管学校已配置电脑及网络,但能够利用网络、电脑学习的很少,一是每位教师几乎工作时间都在上课,没有学习时间;二是网络信息量较大,能够贴近实际直接可以借鉴的教学资源很少;三是无法及时形成互动,所有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学生学习方面
1、家庭经济状况,决定教育效果。
尽管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已经全部免费,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经济条件较好与较差的家庭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投入的精力差别较大,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配套设施较少,学生活动单调。
农村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除接受课本知识外,能够接触的其它学习途径较少。例如,学校配置电脑与网络,但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却没有,老师无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丰富的课堂内容;新课改提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但学校没有配套的阅览室,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较少;音乐课只能学习唱歌,体育课只能练习跑步……。学校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处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学生课堂及课外活动比较单调,无法培养其兴趣、爱好和特长。
3、留守儿童较多,课后教育困难。
一份民乐县民联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统计出,2010年民联乡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人数的60%以上。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状况都令人堪忧。时下农民工已成为时代浪潮的推动者,年轻外出打工者居多,因此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阶段,而这些孩子却长期失去父母的关爱,课后家庭教育缺失,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纵观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几点现状,实际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教育现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农村小学教育提高之我见
现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理念仍然是教育界的真理,而新教改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集成与升华,要求现代教学应该更加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倡通过改变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学习书本知识”转移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在新教改背景及农村教育现状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几点个人看法。
1、正确认识城乡差别,制定教学目标。
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受制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出现大的改观,对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应该正确认识城乡教育的差距,提出更加符合农村教育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正确看待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特殊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农村教师不可能成为全职教师,农村教师生在农村,是家庭的第一劳动力或第二劳动力,而在教师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在教书之余还要种地养家。撇开教师身份,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而最基本物质需求是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农村教师,摒弃对农村教师的偏见,让他们放心施教,我相信对于每一位农村教师而言都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3、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丰富教学内容。
新教改提出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农村小学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农村教育行列,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4、加大农教课题研究,提供教学策略。
农村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希望教育界的专家与学者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课题的研究,为农村教育献计献策,并出版符合新教改教育的综合类学习刊物供农村小学教学使用,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5、利用农村有限资源,创造学习条件。
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的优势在于更加的接近自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美丽的田园生活。提倡教师教学走出课堂,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现场的学习、探索去认识自然的奥妙;同时增加一些素质扩展类训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6、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素质。
除增加硬件教学设施外,还应提高教学的软实力。老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如果能够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些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农村教师通过实际观摩、现场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那么教学质量肯定会大幅提高。
7、关爱留守儿童健康,促使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知识而在于情感方面,对于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弥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的感情缺憾,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版。
关键词:改变 农村小学 现状 提高 质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困惑。新教改从试点到全面实施已有十多年,作为一名从教33年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农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有限渠道获知的信息,总感觉现阶段学者、研究人员对农村教育认识还不太全面,对农村教师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见。现就本人多年来对农村教育的认识,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我执教的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学生56名,教师6名。在新的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后,我校只有1-4年级,5-6年级的学生 集中到乡镇寄宿制小学上学。目前,全学区1-4年级小学共20多所,与教改以前相比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学生综合素质并未能明显提高,与城镇学生比差距较大,贫困地区与经济稍好区域差别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面
1、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资源有限。
从全县来看,城镇小学教师人员充足农村小学编制紧张,从全学区来看中心小学教师编制充足其他小学人员不足。突出表现就是一名老师身兼数职,日均代课量达5-7节;新教改理念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农村小学教育除了课本,教师、学生能够利用的辅助性资源非常有限,即使有电子琴电脑等设施,专业教师较少。
2、培训机会缺乏,再教育难度大。
农村小学教师能够获得培训或学习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主要是教师编制紧张,没有培训经费,学校可支配的能够用于教师再教育方面的资源非常有限。尽管学校已配置电脑及网络,但能够利用网络、电脑学习的很少,一是每位教师几乎工作时间都在上课,没有学习时间;二是网络信息量较大,能够贴近实际直接可以借鉴的教学资源很少;三是无法及时形成互动,所有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学生学习方面
1、家庭经济状况,决定教育效果。
尽管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已经全部免费,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经济条件较好与较差的家庭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投入的精力差别较大,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2、配套设施较少,学生活动单调。
农村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除接受课本知识外,能够接触的其它学习途径较少。例如,学校配置电脑与网络,但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却没有,老师无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丰富的课堂内容;新课改提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但学校没有配套的阅览室,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较少;音乐课只能学习唱歌,体育课只能练习跑步……。学校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处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学生课堂及课外活动比较单调,无法培养其兴趣、爱好和特长。
3、留守儿童较多,课后教育困难。
一份民乐县民联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统计出,2010年民联乡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人数的60%以上。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状况都令人堪忧。时下农民工已成为时代浪潮的推动者,年轻外出打工者居多,因此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阶段,而这些孩子却长期失去父母的关爱,课后家庭教育缺失,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纵观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几点现状,实际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教育现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农村小学教育提高之我见
现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理念仍然是教育界的真理,而新教改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集成与升华,要求现代教学应该更加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倡通过改变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学习书本知识”转移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在新教改背景及农村教育现状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几点个人看法。
1、正确认识城乡差别,制定教学目标。
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受制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出现大的改观,对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应该正确认识城乡教育的差距,提出更加符合农村教育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正确看待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特殊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农村教师不可能成为全职教师,农村教师生在农村,是家庭的第一劳动力或第二劳动力,而在教师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在教书之余还要种地养家。撇开教师身份,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而最基本物质需求是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农村教师,摒弃对农村教师的偏见,让他们放心施教,我相信对于每一位农村教师而言都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3、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丰富教学内容。
新教改提出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农村小学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农村教育行列,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4、加大农教课题研究,提供教学策略。
农村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希望教育界的专家与学者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课题的研究,为农村教育献计献策,并出版符合新教改教育的综合类学习刊物供农村小学教学使用,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5、利用农村有限资源,创造学习条件。
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的优势在于更加的接近自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美丽的田园生活。提倡教师教学走出课堂,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现场的学习、探索去认识自然的奥妙;同时增加一些素质扩展类训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6、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素质。
除增加硬件教学设施外,还应提高教学的软实力。老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如果能够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些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农村教师通过实际观摩、现场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那么教学质量肯定会大幅提高。
7、关爱留守儿童健康,促使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知识而在于情感方面,对于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弥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的感情缺憾,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版。
- 【发布时间】2024/3/28 12:13:29
- 【点击频次】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