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浸润

 

【作者】 高 荣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增强传统文化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能够与社会科学充分地结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今后就业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在中职语文教学落实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教师要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自己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在语文教学中传播给中职学生,利用其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带领中职生进入趣味满满的语文教学中,激发中职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赋予中职生一定文化力量,促使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自我,语文教学的质量亦可提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浸润的意义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每个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指导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在现代社会引导人们感受与实践先辈们优秀的传承理念。所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祖辈们的优秀思想,更好的自我约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相应的学习激情与动力,更加高效的完成相关的学习工作,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使得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充满对国家、对社会充满着回报、感恩之心,更好地建设国家、报答社会。
  2、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古诗文理解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相对薄弱,在中职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常常会暴露这类问题,学生对课本并不重视,而对“中职语文诗词精解”等数目更为重视。由此带来的“古今异同”,往往让学生难以感受传统文化的原有魅力,难以感受诗词歌赋中“天地为根,诸象并生,蔚明人心”的独有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以对“天地人物事”的思考为脉络,而这种思考,必然是简明而淬然的,加之中国汉字原本便有“小象”、“大象”的不同“呈象”方式,学生及教师过于流于细末,必然难见传统文化全貌,导致失之“人为文主”的应有主动权,落入“人为文役”的被动之中。
  3、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 创新教学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坚持教师的有效引导,同时更要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引领学生学习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一些课题延伸,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优秀文化因子,丰富学生学习理念。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而且能够教会学生学习的多种方法,使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显着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内所学内容与自己课外积累有机结合,汇总成一些主题探究内容,有效呈现在课堂上,形成相应的学习报告。这样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将课内所学与课外知识有机联动,激发学生学习挑战欲望,并让学生具备留心观察意识,立足日常生活,完善学习积累。
  3.2 提高教师团队整体人文素养,充实传统文化氛围。教育要想提升,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讲课内容以及教师的能力。在中职学校中,要想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就要让教师先进行了解,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培训的形式让教师了解到向学生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想让学生学到知识首先自身要做好,知识层面要深厚,才能向学生更好的进行普及。现在中职教师的业务能力正在提升,但是学校也要注重教师的发展,学校可以不定期的让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让教师在一起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普及到什么文化,可以向外延伸出哪些内容,教师通过讨论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让教师团队都能够提升。现在教师的听评课也很重要,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讲课大赛,赛程内容就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通过教师听评课的方式进行,让每个教师去听课评课,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学到其他教师身上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让教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让语文课程内容逐渐丰富,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并且这样可以充实传统文化氛围,教师之间互帮互助。
  3.3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可以看到,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蕴藏有很大量的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些崇尚爱国,有些宣扬孝道,有的则是宣扬了一些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古文作品,是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良好的范例,教师需要全面发现这一点,并对此进行全面落实,比如《陈情表》一文里,先让每个学生知道“孝”是品德,更是每个人负责和义务,然后让每个学生即兴发表,述说一个发现在自身和父亲中间的小碰撞,并从“孝”的视角进行深刻反省,学生们就会从自身对照,也会踊跃发言,既有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又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古文的经典篇目,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将眼光投向现实社会,并将关注的意识投入人性,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运用多种教学,亲近经典文化。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应该把教学方式局限与书本和教室,要注意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的教学内容讲授,而应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例如:央视推出的《觉醒中国》电视节目就将中国的近代史以易于吸收的形式进行传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将枯燥的学习过程用最快乐的学习方式来吸收,直观性强的同时更便与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上课时间为学生传递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观看经典节目,分享观后感等方法增加学生的文化常识,让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利条件为我所用。除了以上作品,《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都可以利用起来成为有利的教学资源。从观看优秀节目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促进意义。
  3.5 强调古文学习,感知传统文化。古文包括文言文、古诗词等形式,不同的体裁及语言风格与时代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学习此类文章时,推进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具有高效性与针对性。为此,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进程中,应强调古文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师说”时,首先教师介绍文章创作时代的背景以及推崇的思想理论,并且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以及创作此篇文章时所处的境况,由此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其次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具体感知此篇文章的含义,以及了解文章传递的观点,由此可推进学生掌握古代治学思想,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回顾课程内容,从文章中感知这一时代的文化特点,由此增强学生对这一阶段传统文化的感悟与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强调古文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传统文章感受其中文化内涵,从而推进其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步实现。
  3.6 结合作者文化背景,彰显传统文化价值。中职语文教科书中的篇章选择标准非常严谨,可以说是进行了层层过滤,不但有着丰富的教学含义,更能体现不同形式、各种风格作品的特色。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掘其中传承的文化元素,让传承文化基因得到延续;通过尽量多地搜集与展示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优秀、隽永的词汇与句式,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品位。教师在平时教育引导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学作品细节的深入发掘,立足作品本身,但不囿于作品,要向学生介绍作家生平、所处时代、相关文化背景等,从而帮助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文字的含义,体会作家的思想与情感,使文化内容得以了释放和表达,突破了在传统课堂中“我教你学”的困惑,让学习者更为切身地感受到传统语篇的文化魅力。因此,教师在《废墟的召唤》《离太阳最近的树》的课程中,对于课文内容的认识可以设置铺垫,即从具体历史事件和作家的生命境遇出发,阐述作家对“圆明园”、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与心态,并以此带动学生回顾历史、思考现在、展望未来,进而较为全面地对传统文化加以理解与探究,由此提炼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3.7 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职学校对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限于课堂知识教学,还要通过课程体系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建立起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从中提炼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也赋予了学习者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使语文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对传统课堂形式的革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诸如浏览景点模拟仿真网页、社会问卷调查、实地参观走访等,进一步了解各地名胜古迹、传统民居特点、风俗、艺术故事……并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互动研究,以实现知识由认识向掌握过渡的目的。比如,以我国各地传统节日为载体,运用各种资料手段,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对节日的起源、特点、内容等进行阐述,以加深学生对各地节日民俗文化的了解。在教授课文《西安这座城》《胡同文化》时,不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以做做小导游,撰写并口头表达解说词,既锻炼了学生读写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同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出去”的机遇,比如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的文化场所,使学生更加了解诗词、绘画、曲艺等的文化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3.8 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只是浩如烟海文学作品中的一小点,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文章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广受称赞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明晰作品好坏。而课外阅读就是中职学生选择的方向。不过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时,需要为学生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阅读价值较高的文学名著。比如流传至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中职阅读中都有节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布置作业,就四大名著其一花一周时间阅读一部分,并在自习课上开展阅读心得交流分享会。学生们就这一周阅读的名著谈一谈故事主线、出场人物,最喜欢哪个人物、原因是什么等等。通过分享学生们一来能够锻炼自身的沟通交流和总结提炼能力,二来也能听取其他学生的感悟,进而对其他名著产生阅读兴趣。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接受各种知识熏陶后,就能分辨文学作品好坏,能谈论几点自己的看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如《红楼梦》中,学生在阅读后摘录下葬花吟后,在对文字理解赏析过程中,学生欣赏了“以花喻人”,理解文章中“花落人亡”的悲惨结局。此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红楼梦》各悲惨人物的归宿,在深层阅读中品味文章情感,以此在理解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拥有欣赏、传承、发扬的能力素养。
  3.9 用良好的个人修为做传统文化的引领者。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组织者,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修为,以“为往圣继绝学”的强烈责任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满足课本内容,借助于互联网文化论坛和讲座以及优秀中华典籍,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品味,一方面要从现实出发,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拓展思维和视野,同时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内容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在文化引领中有所作为。当前,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在语文教学中多融入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引导中职生从低俗、庸俗、媚俗等文化环境中走出来,感受优秀和高雅文化的魅力,这是时代赋予中职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文化教育在如今时代发展下成为了热点话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浸润,并在无形中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观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强化其语文课程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不断为学生们拓展语文传统文化学习的资源,进一步有效推动中职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彦武.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刍探[J].成才之路,2020(3):28-29.
  [2]张利萍.分析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学周刊,2020(5):33.
  [3]何波明.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探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0(02):71-72.
  [4]胡逸.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考试周刊,2020(71):31-32.
  • 【发布时间】2024/2/27 22:33:53
  • 【点击频次】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