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研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跟传承式学习明显不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直接体验,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和知识的调用及合作竞争相互融合的社会理念。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实践与思考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表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由理论走向实践。在高中实验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全面理解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本文将对其模式的建构、方案的实施及开展后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粗浅探析,以供教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研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跟传承式学习明显不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直接体验,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和知识的调用及合作竞争相互融合的社会理念。在这里,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培养着人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了达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优化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和时代的育人要求,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可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分解为:研究动员→确定课题→建立组织→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结果论证→信息反馈→结题报告。在研究性学习中,同一班级可同时展开不同的研究性课题,为了达到优劣互补,共同提高,班级中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有研究,组组有创新。
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
根据建构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分八步进行了一一落实,最终使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1.确定研究课题,论证课题效度
确定什么课题,怎样进行研究?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为此,我们首先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让他们明白什么叫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研究性课题,如高一化学课本21面的“燃料”、113面的“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142面的“固体废弃物”及“××废品的成份、回收与应用”、“××厂的变迁”、“××河的变迁”、“××的表白”等。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自行论证,最后由教师确定课题效度与可行性。
2.建立课题小组,优化群体组合
课题小组的建立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课题小组一般由4~8人组成,其建立的条件有:①相近或相同课题的组合;②课题研究的需要;③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自身条件的优势。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3.依据课题需要,选聘指导老师
课题组建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由课题小组长申请选聘一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一定都是任课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属、邻居或朋友,但指导老师必须熟悉该课题。如研究水污染及综合治理问题,可聘请环保部门人员,研究人体组织的元素及功效问题可聘请医务人员等等。对选聘的校外指导老师,我们将通过学校发给正式聘书,届时仍由学生代表学校去请。
4.制订研究方案,分工落实到人
在课题及指导老师确定好后的基础上,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初拟研究方案,包括:时间安排、资料检索、调查研究、采样分析、活动地点等。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和指导老师一起,对初拟的研究方案逐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对研究方案中的每项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质疑,使研究方案尽可能地完善。最后,再由课题小组长对全班同学作开题报告,让全班同学对开题报告进行讨论、质疑,以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待研究方案确定后,课题组再行组织分工,逐一落实到人。
5.实施研究计划,工作逐步展开
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组内分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独立地查阅一定数量的资料,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Internet网获得资料及信息。研究时要注意及时通气,遇到疑难可相互帮助或向指导老师提出咨询,并请指导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需进行实验,需将实验时间及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试剂提前列出来,再由小组长交给化学实验室,以便实验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需到校外活动,课题小组长需先提出申请,再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做好联系工作,并办好请假手续,除特殊情况外,校外活动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
6.及时进行小结,分析存在问题
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从好奇心开始,一旦进入研究,又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常常束手无策。对此,我们采取每双周一次集中交流的做法,让课题组内的成员汇报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集体解决存在的疑难,并由小组长做好记录。当然,研究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研究方案难以继续实施,课题组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及时对研究方案进行调整,并制订出新的研究方案。新的研究方案同样要在组内进行论证,并由指导老师审订,专人落实,具体负责。
7.根据课题目标,撰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和启示,它与我们学生平时所做的作文不同,它要求各课题组围绕课题目标、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成果总结性报告。结题报告由课题组推出一名代表执笔撰写初稿,再在组内讨论修改,最后交指导老师审定。结题报告必须遵循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原则。其报告形式可以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成果总结报告等。对不合格的结题报告,则又要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再进行研究,以消除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8.汇报课题成果,交流展示评奖
在每学期的第15~16周,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结题报告会。在结题报告会上,各课题组推荐一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对研究的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并解答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以求得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各课题组汇报完以后,由全班同学集体投票,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一等奖获得者,再在年级所举行的结题汇报会上陈述、展示,再评出年级一、二、三等奖,由学校给予适当奖励(包括优秀指导老师)。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实践与思考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表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由理论走向实践。在高中实验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全面理解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本文将对其模式的建构、方案的实施及开展后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粗浅探析,以供教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研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跟传承式学习明显不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直接体验,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和知识的调用及合作竞争相互融合的社会理念。在这里,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培养着人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了达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优化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和时代的育人要求,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可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分解为:研究动员→确定课题→建立组织→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结果论证→信息反馈→结题报告。在研究性学习中,同一班级可同时展开不同的研究性课题,为了达到优劣互补,共同提高,班级中的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有研究,组组有创新。
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
根据建构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分八步进行了一一落实,最终使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1.确定研究课题,论证课题效度
确定什么课题,怎样进行研究?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为此,我们首先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让他们明白什么叫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研究性课题,如高一化学课本21面的“燃料”、113面的“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142面的“固体废弃物”及“××废品的成份、回收与应用”、“××厂的变迁”、“××河的变迁”、“××的表白”等。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自行论证,最后由教师确定课题效度与可行性。
2.建立课题小组,优化群体组合
课题小组的建立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课题小组一般由4~8人组成,其建立的条件有:①相近或相同课题的组合;②课题研究的需要;③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自身条件的优势。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3.依据课题需要,选聘指导老师
课题组建立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由课题小组长申请选聘一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不一定都是任课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属、邻居或朋友,但指导老师必须熟悉该课题。如研究水污染及综合治理问题,可聘请环保部门人员,研究人体组织的元素及功效问题可聘请医务人员等等。对选聘的校外指导老师,我们将通过学校发给正式聘书,届时仍由学生代表学校去请。
4.制订研究方案,分工落实到人
在课题及指导老师确定好后的基础上,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初拟研究方案,包括:时间安排、资料检索、调查研究、采样分析、活动地点等。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和指导老师一起,对初拟的研究方案逐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对研究方案中的每项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质疑,使研究方案尽可能地完善。最后,再由课题小组长对全班同学作开题报告,让全班同学对开题报告进行讨论、质疑,以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待研究方案确定后,课题组再行组织分工,逐一落实到人。
5.实施研究计划,工作逐步展开
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组内分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独立地查阅一定数量的资料,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Internet网获得资料及信息。研究时要注意及时通气,遇到疑难可相互帮助或向指导老师提出咨询,并请指导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需进行实验,需将实验时间及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试剂提前列出来,再由小组长交给化学实验室,以便实验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需到校外活动,课题小组长需先提出申请,再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做好联系工作,并办好请假手续,除特殊情况外,校外活动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
6.及时进行小结,分析存在问题
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从好奇心开始,一旦进入研究,又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又常常束手无策。对此,我们采取每双周一次集中交流的做法,让课题组内的成员汇报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集体解决存在的疑难,并由小组长做好记录。当然,研究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研究方案难以继续实施,课题组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及时对研究方案进行调整,并制订出新的研究方案。新的研究方案同样要在组内进行论证,并由指导老师审订,专人落实,具体负责。
7.根据课题目标,撰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和启示,它与我们学生平时所做的作文不同,它要求各课题组围绕课题目标、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成果总结性报告。结题报告由课题组推出一名代表执笔撰写初稿,再在组内讨论修改,最后交指导老师审定。结题报告必须遵循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原则。其报告形式可以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成果总结报告等。对不合格的结题报告,则又要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再进行研究,以消除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8.汇报课题成果,交流展示评奖
在每学期的第15~16周,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结题报告会。在结题报告会上,各课题组推荐一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对研究的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并解答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以求得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各课题组汇报完以后,由全班同学集体投票,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一等奖获得者,再在年级所举行的结题汇报会上陈述、展示,再评出年级一、二、三等奖,由学校给予适当奖励(包括优秀指导老师)。
- 【发布时间】2024/2/27 22:13:01
- 【点击频次】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