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履行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义务,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采用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有: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注重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实践证明,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初中语文;尝试性;优化课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被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而不是仅仅只会读课本。阅读时,首先心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要读长篇大论,读厚书,就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默读的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阅读时勤于思考,不仅要领悟作品的主旨,探究其精华,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且,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时及时地把书中的精美语段摘录下来,把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或者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评判的能力,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那么,怎样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引导其步入一种想读、爱读的境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呢?我想,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下面,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章
好的范读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情感和重点,用渗透着感情的文字和到位的朗读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质朴而又饱含真情的文字,感受作者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在大致讲述了史铁生不幸的遭遇之后,我便开始投入地朗读,在整个过程中,整间教室寂然无声,学生们似乎都跟随我一同感受了作者从苦闷、绝望到豁达,最后获得事业成功的曲折的心路历程,体会到母亲的艰辛和苦楚,以及对儿子默默的关爱。待到文章读完,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大多眼里噙着泪水,有的学生还不注地抽泣。我想,我的学生们已经领悟了文章的精髓,读懂了母亲,读懂了生活。
2.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那么,读应该也无定式。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的课堂需要多种阅读方式并存,需要兼收并蓄。教学中,教师可就阅读目的的不同,文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可由不同的几个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评价读的成功与不足;或者也可分角色朗读,如《荷花淀》一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水生和水生嫂,水生嫂和三个妇女的对话,其他学生评价是否读出了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也可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一段、一句;读不懂的语句、语段 。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读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读出文章的味道,读懂文章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喜欢阅读,在不断的历练中培养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现代社会是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学生渴望运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去审视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 调动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就像是飞鸟的翅膀,离开了它,鸟儿就无法在天空自由地翱翔。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想象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阅读时,必须调动联想和想象,让一个个静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作者写她心爱的小屋是用山来衬托,树、花来点缀,用光来映衬,环境极其优美。加上文章语言优美,比喻新奇,教师如果过多地讲解,反而会破坏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失去阅读的美妙体验。此时,老师应借助文章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林原、花海的美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
四 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把课本奉为宝典,精讲、细讲,以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疏不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阅读水平的提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且,课外阅读还能弥补课堂阅读的某些不足,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以及那些洋溢着时代气息,而又文质兼美、思想健康、美化心灵的文章,让学生每天与神圣相约,接受心灵的洗礼,不断吸取优秀文化的养料。同时,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会取其精华,整理笔记,勤动脑、多动手,持之以恒,就可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仓库”,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一定能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维靖.《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0年第2期
[2] 韦 雪.《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2期
[3] 韩 雪.《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0第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尝试性;优化课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被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而不是仅仅只会读课本。阅读时,首先心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要读长篇大论,读厚书,就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默读的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阅读时勤于思考,不仅要领悟作品的主旨,探究其精华,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且,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时及时地把书中的精美语段摘录下来,把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或者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评判的能力,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那么,怎样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引导其步入一种想读、爱读的境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呢?我想,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下面,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章
好的范读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情感和重点,用渗透着感情的文字和到位的朗读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质朴而又饱含真情的文字,感受作者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在大致讲述了史铁生不幸的遭遇之后,我便开始投入地朗读,在整个过程中,整间教室寂然无声,学生们似乎都跟随我一同感受了作者从苦闷、绝望到豁达,最后获得事业成功的曲折的心路历程,体会到母亲的艰辛和苦楚,以及对儿子默默的关爱。待到文章读完,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大多眼里噙着泪水,有的学生还不注地抽泣。我想,我的学生们已经领悟了文章的精髓,读懂了母亲,读懂了生活。
2.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那么,读应该也无定式。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的课堂需要多种阅读方式并存,需要兼收并蓄。教学中,教师可就阅读目的的不同,文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可由不同的几个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评价读的成功与不足;或者也可分角色朗读,如《荷花淀》一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水生和水生嫂,水生嫂和三个妇女的对话,其他学生评价是否读出了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也可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一段、一句;读不懂的语句、语段 。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读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读出文章的味道,读懂文章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喜欢阅读,在不断的历练中培养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现代社会是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学生渴望运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去审视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 调动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就像是飞鸟的翅膀,离开了它,鸟儿就无法在天空自由地翱翔。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想象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阅读时,必须调动联想和想象,让一个个静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作者写她心爱的小屋是用山来衬托,树、花来点缀,用光来映衬,环境极其优美。加上文章语言优美,比喻新奇,教师如果过多地讲解,反而会破坏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失去阅读的美妙体验。此时,老师应借助文章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林原、花海的美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
四 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把课本奉为宝典,精讲、细讲,以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疏不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阅读水平的提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且,课外阅读还能弥补课堂阅读的某些不足,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以及那些洋溢着时代气息,而又文质兼美、思想健康、美化心灵的文章,让学生每天与神圣相约,接受心灵的洗礼,不断吸取优秀文化的养料。同时,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会取其精华,整理笔记,勤动脑、多动手,持之以恒,就可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仓库”,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一定能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维靖.《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0年第2期
[2] 韦 雪.《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2期
[3] 韩 雪.《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0第12期
- 【发布时间】2023/12/28 10:51:59
- 【点击频次】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