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诗歌鉴赏水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 张贤梅

【机构】 兰州市六十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诗歌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诗歌教学,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赏析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
        关键词:困惑  学习  意象   意境   
        古诗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题。对于诗歌的欣赏,往往使得学生无从下手。那么对于一首相对于自己而言,比较陌生的诗歌,该如何去欣赏呢?
        一、意象--进入诗歌大门的钥匙。
        何为意象,即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何理解意象呢?诗人创作诗歌作品,必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象通称为“意象”。
        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故事,而诗人在这个故事中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也会决定和影响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当其高兴时,遇春花而喜,反言之,其不高兴时,亦遇秋月而悲;故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决定了作品的意象,进而决定了作品的风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始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隐逸;李太白,为人放荡不羁,任性洒脱,才言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杜工部,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方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怀......如此等等,数不甚数。
        由此可见,个人的性格特征,间接决定了其诗歌的特点。或潇洒飘逸,想象奇特,或沉郁顿挫,心忧天下。
         如此种种,从何可以看出呢?怎样让涉世未深的学生有所了解呢?
         那就需要从诗歌中发现诗歌的意象,从意象中窥一斑而见全貌。诗人洒脱,必言春花,诗人不悦,秋雨绵绵,如此使然。但是诗人的经历,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样也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情感。从而使得客观物象有所变化。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意象大抵是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载体而已。
         所以,只要是抓住诗歌的意象,即可理解诗人的情感,进而结合时代特征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所以,从意象入手,是解决欣赏诗歌的有效方式。无论你是否见过此诗,或者说你对此作者了解与否,只要你找到了诗歌的意象,你就找到了进入这首诗歌“大门”的钥匙。
         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
         说起意象,必不可不提意境。何为“意境”?
         所谓意境,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但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意象的构建中发现其中的联系,进而让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境界。
         所以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理解了意象和意境,再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了。
         三、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分析意象和意境
         下面结合具体文学作品来分析意象和意境对于诗歌作品理解的重要性。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抒情名作,寥寥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意象和意境,也充分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暗示了主人公的客观存在,也都构成了一个个的意象,通篇共有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而“西风”正吹在主人公身上。由此九种意象,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意境: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断肠人”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九个意象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古人宋玉曾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时有云:“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意象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至今读来,仍让人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跃然纸上。
         由此种种,掌握了诗歌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再加上对于诗歌背景的了解以及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对诗歌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体验,从而领悟诗歌,拓展能力。我相信,诗歌学习不再是诗歌学习难,“难于上青天了”.
  • 【发布时间】2023/12/28 10:51:40
  • 【点击频次】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