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本文从“设计好历史课的导入语;充分把握课堂的45分钟,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利用历史教材,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善于赏识学生,挖掘闪光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参与性 设计好导语 强化动手能力 挖掘闪光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的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也增强了;并且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安排活动与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阅读卡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之,历史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师生爱不释手。
在参与教学改革的一年中,我认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
一、设计好历史课的导入语
上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提高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在讲《西方文明之源》时,在上新课讲一段“木马计”的故事,当讲完时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有关希腊的神话故事?”这样通过一则故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
2.诗词导入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述《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又如《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亦可以用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从对联中的“荷虏”,“英雄”这两个名称进入新课。
3.创设情境导入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情感,认识历史本质。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行探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总之,所有历史课的“导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兴趣与动机这样的导入方法才是有效、可行的。
二、充分把握课堂的45分钟,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因此课堂效果不佳。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1.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这是引发学生对时间关注的切入口,某一个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明清文化》中四大名著的讲解,我通过四个活动题目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第一,《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谁?第二,《西游记》,你最想当得妖怪是谁,为什么?第三,《水浒传》谁最可恨?第四,《红楼梦》贾宝玉能否不出家?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很好。
2.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视频是把历史呈现给学生最为行之有效的捷径,它可以把历史事实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音像资料中,比较真实地感受当时的场景。在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把视频录像的引入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效果颇好。在《辛亥革命》一课中,讲到“武昌起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了“武昌起义”的过程、结果后,我播放了不到二分钟的视频,从武昌爆发的第一声炮响声中,从革命党人急促整齐的步伐声中,从起义队伍胜利的欢呼声中,从嘹亮欢快的军号声中,生动地展示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攻入湖广总督衙门—-总督衙门变为废墟,清政府官员狼狈逃跑-------成立湖北军政府的过程,整个情节扣人心弦,吸引了学生,大家觉得身临其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梳理知识结构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3.探究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如在八年级上册《三大战役》一课中,我分为四个步骤。第一,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导学问题:三大战役发生的背景、内容、作用、参战部队,作战方法等,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看边完成导学问题。第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学生针对阅读中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送递老师。第三,探究讨论——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在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第四,重难点突破——读图添图,比较分析。对三大战役这一重点内容,采用动态图的形式,使抽象内容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三、利用历史教材,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历史教材上有很多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题目,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活动题: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活动。有时候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加以运用。如上完两次世界大战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自选主体,配上图画,图文并茂”历史手抄报比赛。而有时候让学生给历史人物制作名片,或者给历史图片配解说词等。这些题目的设置很受学生欢迎,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四、善于赏识学生,挖掘闪光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的生活就有了目标。赏识的教育方式是老师的法宝,更重要的也是学生快乐和自信的源泉,恰当的赏识会使老师同学生一起在幸福中教与学,而且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只有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如果老师引导不当,那些学生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那样的学生大多都会产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自卑、孤僻的心理等。正因为这样,他们上课时往往沉默寡言,课外更不敢问问题,表现出他们不自信的一面,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还要认真钻研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相信每个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全面增强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参与性 设计好导语 强化动手能力 挖掘闪光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的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也增强了;并且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安排活动与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阅读卡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之,历史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师生爱不释手。
在参与教学改革的一年中,我认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
一、设计好历史课的导入语
上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提高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在讲《西方文明之源》时,在上新课讲一段“木马计”的故事,当讲完时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有关希腊的神话故事?”这样通过一则故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
2.诗词导入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述《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又如《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亦可以用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从对联中的“荷虏”,“英雄”这两个名称进入新课。
3.创设情境导入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情感,认识历史本质。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行探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总之,所有历史课的“导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兴趣与动机这样的导入方法才是有效、可行的。
二、充分把握课堂的45分钟,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因此课堂效果不佳。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1.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这是引发学生对时间关注的切入口,某一个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明清文化》中四大名著的讲解,我通过四个活动题目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第一,《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谁?第二,《西游记》,你最想当得妖怪是谁,为什么?第三,《水浒传》谁最可恨?第四,《红楼梦》贾宝玉能否不出家?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很好。
2.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视频是把历史呈现给学生最为行之有效的捷径,它可以把历史事实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音像资料中,比较真实地感受当时的场景。在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把视频录像的引入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效果颇好。在《辛亥革命》一课中,讲到“武昌起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了“武昌起义”的过程、结果后,我播放了不到二分钟的视频,从武昌爆发的第一声炮响声中,从革命党人急促整齐的步伐声中,从起义队伍胜利的欢呼声中,从嘹亮欢快的军号声中,生动地展示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攻入湖广总督衙门—-总督衙门变为废墟,清政府官员狼狈逃跑-------成立湖北军政府的过程,整个情节扣人心弦,吸引了学生,大家觉得身临其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梳理知识结构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3.探究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如在八年级上册《三大战役》一课中,我分为四个步骤。第一,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导学问题:三大战役发生的背景、内容、作用、参战部队,作战方法等,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看边完成导学问题。第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学生针对阅读中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送递老师。第三,探究讨论——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在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第四,重难点突破——读图添图,比较分析。对三大战役这一重点内容,采用动态图的形式,使抽象内容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三、利用历史教材,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历史教材上有很多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题目,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活动题: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活动。有时候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加以运用。如上完两次世界大战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自选主体,配上图画,图文并茂”历史手抄报比赛。而有时候让学生给历史人物制作名片,或者给历史图片配解说词等。这些题目的设置很受学生欢迎,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四、善于赏识学生,挖掘闪光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的生活就有了目标。赏识的教育方式是老师的法宝,更重要的也是学生快乐和自信的源泉,恰当的赏识会使老师同学生一起在幸福中教与学,而且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只有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如果老师引导不当,那些学生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那样的学生大多都会产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自卑、孤僻的心理等。正因为这样,他们上课时往往沉默寡言,课外更不敢问问题,表现出他们不自信的一面,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还要认真钻研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相信每个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全面增强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3/12/28 10:45:36
- 【点击频次】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