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王 莹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意识”淡薄,不能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也不敢问、不会问的现象。笔者总结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种做法,使学生敢问、勤问、会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敢问   勤问  会问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知识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自己甘愿做教师问题的奴仆。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打乱本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担心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受到挑战。二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担心会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没有足够的勇气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我在讲授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时,锥形瓶内气球膨胀起来。若换成硝酸铵固体和水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可以追问学生若使外面的气球膨胀起来,应选用什么固体和液体?使得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也实现了“温故而知新”。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学生马上又提出相关的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什么装置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通过讨论、比较、类比、归纳,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二、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勤问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例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同学们会提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为什么会有氢元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再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二氧化碳能灭火,然而老师却演示了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的实验,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化学事实与学生具有的常识之间不一致,一下了就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冲突,从而激起疑问、好奇及想知道究竟的欲望。这类问题通过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矛盾,导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会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即使有提问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只能提一些浅显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和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以提高“发问”的水平。
        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让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情况,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等。再次,教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如在考虑金属用途时,不仅要考虑其性质,还要考虑其是否经经济、实用、美观等;再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①为什么镁在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冒白烟?②为什么有的石头遇到酸会产生气体,而有的却不能呢?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课题、框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为什么?怎样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而且要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跃跃欲试和渴望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思维就会不断升华,创造性也就会得以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3/12/28 10:45:18
  • 【点击频次】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