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为本,德育在先。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语文课的显著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因此,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抓住以下渗透点。
一、在设计导语中渗透
好的导语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教学《飞向月球》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呢?它是什么样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跟宇航员叔叔飞向月球去看一看好吗?“飞向月球”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知识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在课堂设问中渗透
巧设课堂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设问中,若能注重德育渗透,可文道结合,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2、雨来的家乡美吗?3、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的生活环境?4、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的生活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美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开展想象中渗透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展开想象,充分地感知英雄的形象和英雄气概,这样学生收到的教育不再是空洞肤浅的,而且是具体深刻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们想象:当五壮士被敌人包围在山顶时,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决定往下跳是为什么?是什么精神鼓舞他们往下跳呢?让学生的脑海中展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加深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
四、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诸葛亮、詹天佑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当时的背景,又抓住詹天佑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深入透析,使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学完课文后说:“詹天佑真的不简单!为中国人争气!我们要学习他。”詹天佑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深入学生的心田。
五、在感情朗读中渗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感情朗读来体会更加具体、感知。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品反应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我喜欢》,教师饱含激情,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产生独特的情感氛围,创造最佳的德育效果。
六、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学生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切菜等活动,首先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来进行“渗透”。如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在品读重点词句时,在分析关键语段时,在作业批改时抓住契机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师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就会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
一、在设计导语中渗透
好的导语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教学《飞向月球》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呢?它是什么样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跟宇航员叔叔飞向月球去看一看好吗?“飞向月球”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知识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在课堂设问中渗透
巧设课堂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设问中,若能注重德育渗透,可文道结合,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2、雨来的家乡美吗?3、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的生活环境?4、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的生活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美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开展想象中渗透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展开想象,充分地感知英雄的形象和英雄气概,这样学生收到的教育不再是空洞肤浅的,而且是具体深刻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们想象:当五壮士被敌人包围在山顶时,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决定往下跳是为什么?是什么精神鼓舞他们往下跳呢?让学生的脑海中展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加深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
四、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诸葛亮、詹天佑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当时的背景,又抓住詹天佑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深入透析,使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学完课文后说:“詹天佑真的不简单!为中国人争气!我们要学习他。”詹天佑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深入学生的心田。
五、在感情朗读中渗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感情朗读来体会更加具体、感知。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品反应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我喜欢》,教师饱含激情,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产生独特的情感氛围,创造最佳的德育效果。
六、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学生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切菜等活动,首先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来进行“渗透”。如在介绍时代背景时,在品读重点词句时,在分析关键语段时,在作业批改时抓住契机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师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就会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
- 【发布时间】2023/11/28 11:11:32
- 【点击频次】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