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为了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本文通过探讨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的分层和教学评价的分层,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差异 评价
一、现状分析及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学校和家庭经济等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在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没有中考压力,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学生的重视,把该课程视为可有可无。其次,进入初中以后,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只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从而造成了优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如果仍将同样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调,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差生做容易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助;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理论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 学生动态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及其兴趣爱好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依据实际情况,采用调查问卷、开学摸底考试和师生谈话等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动态的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的学生是指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对信息技术兴趣一般的一部分;低层的学生是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低,且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的一部分。教师依据各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任务,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层次的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要承认学生所存在的差异,将原来统一的教学目标改为适应每个层次学生的目标。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设置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对低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就是能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中层的学生,教学目标是整体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自学,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对高层的学生,教学目标是拔尖,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能够使他们有所创新、创造。
2. 教学活动分层,人人体验成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对相同内容的教学,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但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应分开档次。
例如讲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文档的编排”这一内容时,制定了和学生三个层次相应的任务,如下表:
这样的任务,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并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符合全体发展的教学原则。
3. 教学评价分层,时刻激励学生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达成目标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使教学得到更好的反馈,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有效手段。
四、分层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笔者通过连续几年的分层教学尝试后,觉得分层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由于班级建立了动态的高、中、低三层模式,信息技术课堂上充满了竞争的氛围,每个学生都想着进步,学习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种的分层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还存在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差异 评价
一、现状分析及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学校和家庭经济等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在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没有中考压力,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学生的重视,把该课程视为可有可无。其次,进入初中以后,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只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从而造成了优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如果仍将同样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调,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差生做容易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助;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理论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 学生动态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及其兴趣爱好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依据实际情况,采用调查问卷、开学摸底考试和师生谈话等方式将班级的学生动态的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的学生是指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对信息技术兴趣一般的一部分;低层的学生是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低,且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的一部分。教师依据各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任务,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层次的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要承认学生所存在的差异,将原来统一的教学目标改为适应每个层次学生的目标。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设置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对低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就是能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中层的学生,教学目标是整体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自学,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对高层的学生,教学目标是拔尖,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能够使他们有所创新、创造。
2. 教学活动分层,人人体验成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对相同内容的教学,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但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应分开档次。
例如讲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文档的编排”这一内容时,制定了和学生三个层次相应的任务,如下表:
这样的任务,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并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符合全体发展的教学原则。
3. 教学评价分层,时刻激励学生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达成目标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使教学得到更好的反馈,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有效手段。
四、分层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笔者通过连续几年的分层教学尝试后,觉得分层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由于班级建立了动态的高、中、低三层模式,信息技术课堂上充满了竞争的氛围,每个学生都想着进步,学习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种的分层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还存在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与试验》
- 【发布时间】2023/11/28 11:08:55
- 【点击频次】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