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独木不成林 合作促共赢——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众所周知,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欧洲著名的心里分析家阿德勒认为:假设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所以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作为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逐步形成一种开放自信的心态,去积极地面对生活,去主动地参与交流合作活动,让自己的孩子逐步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幼儿合作意识现状分析
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的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结果和小时候那首耳熟能详的《小和尚挑水》的歌谣相吻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孩子是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他们的合作交往发展状况却没有与时俱进:既缺乏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他们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家长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等等。这样的状况已经延续了很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 都是独生子女惹的祸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长辈们时时处处都以他们为中心,让着他们,护着他们,他们不需与他人合作玩玩具,分享食物,更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因此争抢玩具而打人、哭闹的现象就很常见了。
其实独生子女制度并没有错,独生子女也并不一定就是天生没有合作意识,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家长。现在家长心甘情愿毫不保留地给孩子爱,却很少教孩子与同伴合作、主动的爱人、关心人,对孩子关爱有加溺爱过渡但缺少行为要求。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合作交往时会受欺负或学坏,不让孩子与同伴过多的接触等等,以上多种因素使得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很少能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二) 家庭教育差异太明显
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受家庭教育的程度参次不齐,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用商量的口吻请求别人,想要玩对方玩具时应先征求对方的同意,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他人。而有些家长却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也打他一下;甚至会对孩子说:谁家的***又脏又吵,不要和他一块儿玩等等,甚至在同一个家庭里,爷爷奶奶呗与父母辈在同一个问题上也会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样不同的教育势必导致孩子不同性格的养成,接受后一种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很难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
(三) 教师培养力度稍欠缺
现在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很多,但正规的不多;幼儿园老师不少,但真正懂教育的不多。为了与小学教育接轨,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更注重小朋友认识几个拼音几个汉字,学会了几以内的加减,各项比赛获了多少荣誉等。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合作方面的指导也显得欠缺。
二、多种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现状分析令人忧,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不应推卸责任,视而不见。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义务努力寻求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能像摄像机一样摄下父母的举动,能像录音机一样路下父母的言行。因此家长要言传身教,首先要使自己养成开朗、豁达的个性,不要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对家庭成员,对邻居,对同事都要热情、平等、谦虚、礼貌,并能互相帮助。如:妈妈烧饭做菜,爸爸在旁帮着洗菜、择菜;家里搞卫生,妈妈擦桌子,爸爸在旁帮着整理;邻居有事忙,孩子没人照看,帮邻居带一天孩子-----这些生动而又直观的“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移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与人合作时,自觉地把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豁达的个性,凡事就会为他人着想,懂得理解和尊重,进而形成良好个性。同时父母应注意合作中不互相责备,应对身边的各种合作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以激发孩子学习合作的动机。
(二) 创造机会,促进孩子合作意识的萌生
形成合作意识是学会合作的前提,只有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他才能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合作。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什么都不缺,可是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不能体验与他人一起分享,一起合作的快乐。但是合作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并得到强化的,所以作为家长可以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对合作有初步的理解。可以经常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一起分享玩具、食物等,让孩子体验到群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和自己独自分享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心里上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
(三) 授之以渔,教给孩子基本的合作方法
掌握合作技能是学会合作的保障,仅仅乐与合作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善于合作,也就是说,要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小孩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合作方法,指导他们怎样进行合作。本人认为,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容忍和随和都是有限度的。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要充分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哪怕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如孩子在下棋时,往往都想赢,所以争吵、耍赖的情况时有发生,父母就可让孩子知道如何谦让,如何遵守规则,碰到问题怎样去商量等;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孩子不要事事唯唯若若,迁就和让步也有限度,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和让步。要在同伴中取得尊重和信任,取得合作的成功,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和为人正直的个性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次次的交往与合作,孩子逐渐就学会了合作的方法、策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又比如,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方式。父母可以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现进行适时的分析。假设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手中是玩具时,你可以有很多种方法:用武力将他推开,找家长,也可以妥协放弃,或者是友好、认真地对他说:“你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问问孩子哪种方法最恰当。通过比较,让孩子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在面对矛盾时,去尝试处理矛盾。
家有小女,今年六岁。记得她一开始与他人交往时出现两种情况:与比她大的人,她很乐于接受他们的吩咐指挥,没有主见(她认为应该由大的孩子指挥);与比她小的孩子一起时,指挥则又转移到她那里,表现出很强的独霸性。比如玩玩具时,别人玩什么都要由她来分配,甚至有的玩具怎么玩也要由她决定。看到这两种情况,我这家长不免急在心头,思来想去决定由扶到放,让孩子慢慢学会协商。首先总是利用事发之时(由于一方不服从指挥而出现矛盾)进行耐心分析,事后再进行教导。如告诉女儿:在玩游戏时,几个人可以轮着玩,或者分配角色地玩;告诉她怎样运用适当的语言与人交流,怎样进行条件交换,怎样对别人表达好感和愿望,怎样推荐自己,怎样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情境手把手的指导,女儿也慢慢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也由此激发她日后进一步合作的兴趣与动机。
(四)及时肯定,让合作在孩子的满足中不断强化
孩子在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所以,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孩子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是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如女儿最近木上了一种叫对金字塔的游戏,就是用不同形状的圆珠堆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这个游戏有上百种玩法,并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不同阶段。当她玩到五段时,一时拼不出,她就会说:妈妈,你帮我一下好吗?要难了!当我们给她一些提示,让她最终完成时,她就会笑着说:谢谢妈妈,这时我们一起合作拼出来的。此时,我们家长和孩子一样感到快乐和满足。
如果孩子在合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缺乏社会规则的正切认识,合作技能不够娴熟,在合作过程中共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作为家长不已因此就全盘否定这次合作活动,更不能对此妄加指责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不是,而应先对孩子在这次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作出肯定,同时表扬孩子在其中所做的努力。对其中表现不足的地方提出中肯的意见,正切评价其合作行为,以使孩子明白下次合作活动应努力的方向,激发孩子产生下次合作活动的愿望。
三、为了孩子的明天——要坚持
培养孩子是一个大工程,同样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这都需要长期坚持。所以作为家长,需要具备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这样长此以往,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性的坚持中,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形成量高的合作意识以及梁高的同伴交往技能。等他们长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就不会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了。
一、 幼儿合作意识现状分析
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的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结果和小时候那首耳熟能详的《小和尚挑水》的歌谣相吻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孩子是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他们的合作交往发展状况却没有与时俱进:既缺乏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他们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家长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等等。这样的状况已经延续了很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 都是独生子女惹的祸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长辈们时时处处都以他们为中心,让着他们,护着他们,他们不需与他人合作玩玩具,分享食物,更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因此争抢玩具而打人、哭闹的现象就很常见了。
其实独生子女制度并没有错,独生子女也并不一定就是天生没有合作意识,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家长。现在家长心甘情愿毫不保留地给孩子爱,却很少教孩子与同伴合作、主动的爱人、关心人,对孩子关爱有加溺爱过渡但缺少行为要求。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合作交往时会受欺负或学坏,不让孩子与同伴过多的接触等等,以上多种因素使得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很少能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二) 家庭教育差异太明显
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受家庭教育的程度参次不齐,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用商量的口吻请求别人,想要玩对方玩具时应先征求对方的同意,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他人。而有些家长却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也打他一下;甚至会对孩子说:谁家的***又脏又吵,不要和他一块儿玩等等,甚至在同一个家庭里,爷爷奶奶呗与父母辈在同一个问题上也会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样不同的教育势必导致孩子不同性格的养成,接受后一种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很难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
(三) 教师培养力度稍欠缺
现在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很多,但正规的不多;幼儿园老师不少,但真正懂教育的不多。为了与小学教育接轨,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更注重小朋友认识几个拼音几个汉字,学会了几以内的加减,各项比赛获了多少荣誉等。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合作方面的指导也显得欠缺。
二、多种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现状分析令人忧,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不应推卸责任,视而不见。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义务努力寻求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能像摄像机一样摄下父母的举动,能像录音机一样路下父母的言行。因此家长要言传身教,首先要使自己养成开朗、豁达的个性,不要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对家庭成员,对邻居,对同事都要热情、平等、谦虚、礼貌,并能互相帮助。如:妈妈烧饭做菜,爸爸在旁帮着洗菜、择菜;家里搞卫生,妈妈擦桌子,爸爸在旁帮着整理;邻居有事忙,孩子没人照看,帮邻居带一天孩子-----这些生动而又直观的“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移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与人合作时,自觉地把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豁达的个性,凡事就会为他人着想,懂得理解和尊重,进而形成良好个性。同时父母应注意合作中不互相责备,应对身边的各种合作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以激发孩子学习合作的动机。
(二) 创造机会,促进孩子合作意识的萌生
形成合作意识是学会合作的前提,只有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他才能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合作。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什么都不缺,可是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不能体验与他人一起分享,一起合作的快乐。但是合作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并得到强化的,所以作为家长可以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对合作有初步的理解。可以经常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一起分享玩具、食物等,让孩子体验到群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和自己独自分享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心里上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
(三) 授之以渔,教给孩子基本的合作方法
掌握合作技能是学会合作的保障,仅仅乐与合作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善于合作,也就是说,要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小孩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合作方法,指导他们怎样进行合作。本人认为,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容忍和随和都是有限度的。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要充分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哪怕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如孩子在下棋时,往往都想赢,所以争吵、耍赖的情况时有发生,父母就可让孩子知道如何谦让,如何遵守规则,碰到问题怎样去商量等;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孩子不要事事唯唯若若,迁就和让步也有限度,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和让步。要在同伴中取得尊重和信任,取得合作的成功,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和为人正直的个性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次次的交往与合作,孩子逐渐就学会了合作的方法、策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又比如,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方式。父母可以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现进行适时的分析。假设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手中是玩具时,你可以有很多种方法:用武力将他推开,找家长,也可以妥协放弃,或者是友好、认真地对他说:“你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问问孩子哪种方法最恰当。通过比较,让孩子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在面对矛盾时,去尝试处理矛盾。
家有小女,今年六岁。记得她一开始与他人交往时出现两种情况:与比她大的人,她很乐于接受他们的吩咐指挥,没有主见(她认为应该由大的孩子指挥);与比她小的孩子一起时,指挥则又转移到她那里,表现出很强的独霸性。比如玩玩具时,别人玩什么都要由她来分配,甚至有的玩具怎么玩也要由她决定。看到这两种情况,我这家长不免急在心头,思来想去决定由扶到放,让孩子慢慢学会协商。首先总是利用事发之时(由于一方不服从指挥而出现矛盾)进行耐心分析,事后再进行教导。如告诉女儿:在玩游戏时,几个人可以轮着玩,或者分配角色地玩;告诉她怎样运用适当的语言与人交流,怎样进行条件交换,怎样对别人表达好感和愿望,怎样推荐自己,怎样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情境手把手的指导,女儿也慢慢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也由此激发她日后进一步合作的兴趣与动机。
(四)及时肯定,让合作在孩子的满足中不断强化
孩子在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所以,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孩子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是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如女儿最近木上了一种叫对金字塔的游戏,就是用不同形状的圆珠堆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这个游戏有上百种玩法,并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不同阶段。当她玩到五段时,一时拼不出,她就会说:妈妈,你帮我一下好吗?要难了!当我们给她一些提示,让她最终完成时,她就会笑着说:谢谢妈妈,这时我们一起合作拼出来的。此时,我们家长和孩子一样感到快乐和满足。
如果孩子在合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缺乏社会规则的正切认识,合作技能不够娴熟,在合作过程中共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作为家长不已因此就全盘否定这次合作活动,更不能对此妄加指责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不是,而应先对孩子在这次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作出肯定,同时表扬孩子在其中所做的努力。对其中表现不足的地方提出中肯的意见,正切评价其合作行为,以使孩子明白下次合作活动应努力的方向,激发孩子产生下次合作活动的愿望。
三、为了孩子的明天——要坚持
培养孩子是一个大工程,同样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这都需要长期坚持。所以作为家长,需要具备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这样长此以往,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性的坚持中,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形成量高的合作意识以及梁高的同伴交往技能。等他们长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就不会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了。
- 【发布时间】2023/11/28 11:07:50
- 【点击频次】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