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作者】 欧阳清华

【机构】 傲塘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想象常常被人称为“启迪智慧的发动机”,它可以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甚至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想象力最容易得到开发。因而,在小学初级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乐于表达所思、所想、所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想象呢?
        一、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小学低、中年级的教材都具有文图并茂的特点,如果能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课文主要介绍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的外表美和心灵美,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简单引入课题之后,我就用出示课文插图:“瞧!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露珠,你们知道这些小露珠是怎么得来的吗?”瞬息间,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图画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小露珠的形成图,问:“孩子们,小露珠来到这个美丽的大自然会遇到那些朋友呢?”这时,孩子们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我便抓住时机,相机出现课文中的四幅图画,将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通过品词品句体会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情境,最后通过图画的再现,使文章内涵得到升华,小露珠的内在美也变得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抓住特点写景物”是看图习作训练的重点。在二年级的看图习作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不同颜色的画纸,请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颜色,说说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看到嫩绿色,我想到了刚长出来的新芽。”、“看到粉红色,我就想到了美丽的荷花”、“看到金黄色,我想到黄澄澄的稻子”、“看到了白色,我仿佛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不已:“想得真奇妙!那把四种颜色放在一起看,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生:“我想到了公园里盛开的花儿”、“我想到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
        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题材。当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感悟能力。这样景情相融,感受和表达合一,学生的精彩发言令人叹服。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说明了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情促读,以境促悟,让在学生在读中生情、悟中激创,真切、扎实地学习语文知识。
        《海底世界》是一篇海洋知识性文章,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新课依始,我便提出紧扣课题的问题:“你可知道,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瞬间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畅所欲言,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目的地朗读课文。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优美基调,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与神奇。在品读海底世界中各种美妙的声音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如果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对这一问题兴趣特别浓:“有的像小牛一样哞哞”,“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有的像小猪一样吭吭”、“我听到是汽车启动时的声音”……我再问:“你听到它们在说什么吗?”学生们有的说:“我听到小动物们在说悄悄话。”有的说:“我听到小动物们说要在海底玩捉迷藏!”还有的说:“我听到小鱼说它们要开演唱会。”
        三、转换角色,引发想象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凝聚着作者的灵感、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与文中的角色同喜同悲,使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拓展,创新的潜质也能得到发挥。
        在教学中,我喜欢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可以把课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演绎为具体,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语言,使体验得到升华。如《雪儿》一课,当雪儿养好伤再次飞上蓝天时,让学生想象“我”和雪儿告别的情景,并通过角色表演,真切感受“我”和“雪儿”之间的深情厚谊。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如新课标所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仿写改编,展开想象。
        低年课本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当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诗歌的佳境。《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处处洋溢着边防战士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歌词朗朗上口,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以本歌词为例我鼓励孩子进行仿写,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擦亮了,其效果令人又惊又喜。例如:
在那菊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地方---小榄,
菊城荡漾着人们的笑声,
菊花映乐了人们的笑脸。
啊!小榄,                      
给我温暖给我幸福的地方,
为了你能永远美丽,
我愿意为你作出最大的努力。
        又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在教学中, 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读——议—--演—--悟”内化文本,最后让学生进行续写。很多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见解续编故事,也有同学不认同原来的故事情节,进行故事改编的。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续编故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的话,他们智慧的火花就在想象的助燃下灿烂地迸发出来。
        五、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三年级的习作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但在理解中要有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因而,习作教学既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尤其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童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想象,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写童话故事,能使他们的自由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而日常的生活就是他们训练思维的主要场地。在习作训练时我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以他们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想象契机,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所创造想象性作文的《毒蘑菇》、《调皮的小猴》、《小河边的发现》、《请爱护环境》、《聪聪和眼睛》,条理清楚,想象力丰富。让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空间进行创作,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创造力也会得到充分呈现。由此可见,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
        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丰富、独特、耐读而且是不容易读的书。只有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其思维自由自在地驰骋,思维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才会变得更有灵感。
        在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联想的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 【发布时间】2023/11/28 11:07:06
  • 【点击频次】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