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构建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它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一、 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正值青少年时期,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别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自尊心带来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师生关系难谈和谐。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简言之,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看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一种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实际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另外家长和社会的对教师的成见也对学生不尊重教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我认为教师的爱是一种博爱,我们要关心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和思想,把教师的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句鼓励,可以使学生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一句随意的批评,可以让学生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两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真诚热爱学生。事实上,但凡优秀教师,无一例外都是关爱学生的典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当教师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时,才能使师生在心理和感情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乐于相互交往,喜欢和你谈心,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言行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 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1、师生要相互理解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从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好与人争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还不成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的、方法。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教育实践表明: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教师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身上的教育责任重。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的殷切期盼和过高的要求等。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苦衷,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感受,由于恨铁不成钢,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因此说,只有换位,才能了解学生;只有换位,才能懂得学生;只有换位,才能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症施教”。
生换师位,理解师意。通过换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遇到顽皮、缺少道德修养的学生的困境,从中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爱心,谅解教师的方法不当,学会选择沟通方式交换意见,不再和老师闹情绪,耍性子,顶着干。通过换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过程——自醒、自悟、自觉形成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从此心中有老师,胸中有他人,二者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2、师生要相互信任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引起他们强烈的被信任情感,从而诱发上进心。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架子”,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学生,从根本上建立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者,成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要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先行者。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构建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它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一、 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正值青少年时期,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别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自尊心带来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师生关系难谈和谐。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简言之,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看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一种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实际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另外家长和社会的对教师的成见也对学生不尊重教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我认为教师的爱是一种博爱,我们要关心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和思想,把教师的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句鼓励,可以使学生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一句随意的批评,可以让学生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两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真诚热爱学生。事实上,但凡优秀教师,无一例外都是关爱学生的典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当教师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时,才能使师生在心理和感情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乐于相互交往,喜欢和你谈心,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言行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 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1、师生要相互理解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从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好与人争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还不成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的、方法。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教育实践表明: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教师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身上的教育责任重。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的殷切期盼和过高的要求等。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苦衷,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感受,由于恨铁不成钢,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因此说,只有换位,才能了解学生;只有换位,才能懂得学生;只有换位,才能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症施教”。
生换师位,理解师意。通过换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遇到顽皮、缺少道德修养的学生的困境,从中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爱心,谅解教师的方法不当,学会选择沟通方式交换意见,不再和老师闹情绪,耍性子,顶着干。通过换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过程——自醒、自悟、自觉形成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从此心中有老师,胸中有他人,二者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2、师生要相互信任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引起他们强烈的被信任情感,从而诱发上进心。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架子”,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学生,从根本上建立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者,成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要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先行者。
- 【发布时间】2023/11/28 11:00:14
- 【点击频次】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