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心理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引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说明笃志的重要性。的确,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一个人面对逆境正确对待,树立信心和勇气,从逆境中走出,重创辉煌。但是在现今社会,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祖辈父母百般呵护,宠溺疼爱。这样会导致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攻击,抗拒,愤怒;缺少爱的孩子,便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些就必须是我们老师要认识到并重视的,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去开展心理教育去引导他们,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心理教育不但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身心条件的个体差异,而且便于因材施教,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成才的教育目的。音乐大纲里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这说明音乐不仅是陶冶心灵的艺术,并且在素质教育中更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中学生时期是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广大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显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学家、心理教师的义务,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特别是每一位中中学任课教师的责任,音乐教师也不例外。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在班级中抬不起头来,长此以往,他就会丧失信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平衡,无论是什么事都消极对待,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音乐课上从心理的角度,细致地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尝试。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孩子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关爱一些歌唱得好,音乐乐理知识掌握得牢固,又爱自我表现的特长生,整个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是特长生,上台表演的是特长生,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结果这些特长生因为长期被老师关注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们何不也关注一下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呢?
“士可鼓,不可泄”,初中学生学过一个名叫《曹刿论战》的故事,故事中齐鲁两国交战,鲁国弱小,齐国强大,最后鲁国的平民曹刿毛遂自荐,成为军师,在战争中抓住士气和战机以少胜多,成就一段军事传奇。带兵打仗是这个道理,教师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有篇文章给过我很深的印象。一个小男孩读书时成绩不好,各方面都很平凡,有一年他们班换了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美术课上,老师拿出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没给学生讲这是谁的,让学生欣赏,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很多孩子无从知道梵高,当这个小男孩看到这幅图画时 ,被深深地震撼了,图画中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后来当老师像学生们解释这幅画的意境时,小男孩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感觉竟和老师的不谋而合。他暗暗地想,这是个偶然吗?后来,再上美术课,他举起自己稚嫩的手,向老师讲述自己的见解,老师鼓励了他,渐渐地,他找到了久违的信心,人也开朗起来,后来,尽管他没成为一个美术家,却活得精彩灿烂,这一切,他认为,都来源于美术课上老师对他的鼓励。这就是一个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心理教育的实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都有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去全面地关注每一个孩子,适当地鼓励他,给予实事求是的表扬,使他们有上进的信心。我教的班级中有个小女孩,胆子很小,不爱表现自己,唱歌时不喜欢张嘴,很腼腆,但是这个学生自身条件好,识谱较快,基于这些优点,在音乐课上,我经常鼓励她,一年下来,她变了,变得爱音乐课了,唱歌也比以前好多了。还有个学生,非常厌学,与老师的抵触情绪大,但是他个子很高,身材很好,我就鼓励他去参加模特训练,后来这个学生再上课,态度积极了很多,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也融洽了。
二、开展竞赛,改进学习方法,发展创新意识:
中学生中有一部分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都比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序言中强调:“中学音乐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心理品质、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教育。”在中学音乐课本中,有好多歌曲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我们应该加以有效运用。如在教唱《国歌》时不仅教孩子们会唱、唱好,而且还对国歌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即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做介绍,启发同学们思考唱起国歌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前辈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祖国的进军号。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让他们回想学过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启发学生重新编配动作,且歌且舞,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结合点,将两个教材揉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国歌》的认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对国旗崇敬、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形象(下转第94页)(上接第80页)及思想内涵,并在心理健康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之间的比拼,也可以是个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或者独唱、或者齐唱;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展开;或者要求接口唱。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歌词的特征设计适合学生特征、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
三、丰富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每一首歌都有自己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要仔细的品味其中的微妙的情感寓意,以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孩子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感由心发的目的。如何更好的理解音乐情感呢?应该多听多唱对比性强的音乐,使孩子在听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有感而发,体验出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多听多唱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以外的知识,比如有关的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史、各国和民族的音乐历史、地理、美术、自然常识、文学、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唱《茉莉花》这一课时,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版本的《茉莉花》,让学生感到新奇,居然有这么多版本的《茉莉花》,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次引申出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作曲家普契尼根据《茉莉花》改变的歌剧《图兰朵》和美国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吹奏的《茉莉花》。通过这些乐曲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音乐、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并且能明白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是相通的、是没有界限的、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是人与人的交流的纽带。
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用多媒体展示60年国庆时阅兵的场面,先让学生欣赏建国来的辉煌成果,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教唱歌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这首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师要对学生施以爱心、报以恒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教师要好好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果忽冷忽热,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学生,让他们心理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心理教育不但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身心条件的个体差异,而且便于因材施教,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成才的教育目的。音乐大纲里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这说明音乐不仅是陶冶心灵的艺术,并且在素质教育中更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中学生时期是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广大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显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学家、心理教师的义务,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特别是每一位中中学任课教师的责任,音乐教师也不例外。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在班级中抬不起头来,长此以往,他就会丧失信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平衡,无论是什么事都消极对待,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音乐课上从心理的角度,细致地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尝试。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孩子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关爱一些歌唱得好,音乐乐理知识掌握得牢固,又爱自我表现的特长生,整个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是特长生,上台表演的是特长生,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结果这些特长生因为长期被老师关注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们何不也关注一下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呢?
“士可鼓,不可泄”,初中学生学过一个名叫《曹刿论战》的故事,故事中齐鲁两国交战,鲁国弱小,齐国强大,最后鲁国的平民曹刿毛遂自荐,成为军师,在战争中抓住士气和战机以少胜多,成就一段军事传奇。带兵打仗是这个道理,教师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有篇文章给过我很深的印象。一个小男孩读书时成绩不好,各方面都很平凡,有一年他们班换了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美术课上,老师拿出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没给学生讲这是谁的,让学生欣赏,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很多孩子无从知道梵高,当这个小男孩看到这幅图画时 ,被深深地震撼了,图画中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后来当老师像学生们解释这幅画的意境时,小男孩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感觉竟和老师的不谋而合。他暗暗地想,这是个偶然吗?后来,再上美术课,他举起自己稚嫩的手,向老师讲述自己的见解,老师鼓励了他,渐渐地,他找到了久违的信心,人也开朗起来,后来,尽管他没成为一个美术家,却活得精彩灿烂,这一切,他认为,都来源于美术课上老师对他的鼓励。这就是一个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心理教育的实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都有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去全面地关注每一个孩子,适当地鼓励他,给予实事求是的表扬,使他们有上进的信心。我教的班级中有个小女孩,胆子很小,不爱表现自己,唱歌时不喜欢张嘴,很腼腆,但是这个学生自身条件好,识谱较快,基于这些优点,在音乐课上,我经常鼓励她,一年下来,她变了,变得爱音乐课了,唱歌也比以前好多了。还有个学生,非常厌学,与老师的抵触情绪大,但是他个子很高,身材很好,我就鼓励他去参加模特训练,后来这个学生再上课,态度积极了很多,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也融洽了。
二、开展竞赛,改进学习方法,发展创新意识:
中学生中有一部分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都比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序言中强调:“中学音乐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心理品质、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教育。”在中学音乐课本中,有好多歌曲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我们应该加以有效运用。如在教唱《国歌》时不仅教孩子们会唱、唱好,而且还对国歌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即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做介绍,启发同学们思考唱起国歌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激奋的歌词,雄壮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前辈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祖国的进军号。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让他们回想学过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启发学生重新编配动作,且歌且舞,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个结合点,将两个教材揉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国歌》的认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对国旗崇敬、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形象(下转第94页)(上接第80页)及思想内涵,并在心理健康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之间的比拼,也可以是个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或者独唱、或者齐唱;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展开;或者要求接口唱。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歌词的特征设计适合学生特征、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
三、丰富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每一首歌都有自己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要仔细的品味其中的微妙的情感寓意,以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孩子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感由心发的目的。如何更好的理解音乐情感呢?应该多听多唱对比性强的音乐,使孩子在听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有感而发,体验出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多听多唱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以外的知识,比如有关的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史、各国和民族的音乐历史、地理、美术、自然常识、文学、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唱《茉莉花》这一课时,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版本的《茉莉花》,让学生感到新奇,居然有这么多版本的《茉莉花》,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次引申出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作曲家普契尼根据《茉莉花》改变的歌剧《图兰朵》和美国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吹奏的《茉莉花》。通过这些乐曲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音乐、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并且能明白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是相通的、是没有界限的、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是人与人的交流的纽带。
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用多媒体展示60年国庆时阅兵的场面,先让学生欣赏建国来的辉煌成果,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教唱歌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这首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师要对学生施以爱心、报以恒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教师要好好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果忽冷忽热,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学生,让他们心理健康、快乐成长。
- 【发布时间】2023/11/28 10:58:32
- 【点击频次】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