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高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关键词:追究;对比式;列举式;诱导;反诘;巩固
一、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对比式提问。
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在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之后,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构造、使用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很快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又如学习内能时,对比机械能中动能、势能的实质,结合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从而得出了内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
三、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诱导提问
一般用于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即必要时教师可提示或缩小思考范围或旁敲侧击以降低难度,让回答问题的对象体验成功喜悦的一种提问方式。如木块停在粗糙的木板上,木板一端固定,另一端缓缓抬高(F始终向上),在此过程中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的变化情况是?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学生对于压力的变化比较清楚,但对摩擦力的变化就很容易出错,故可在设计中增加一个摩擦力的性质的变化情况,以降低难度。我们要强调的是,提问的目的是使原先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提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培养其学习兴趣。因此提问时,教师要真正尊重、关心回答问提的对象,尽量在集体面前多加表扬和鼓励,如: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可以表扬他如:“其实,你本来是理解的,只不过太紧张了,老师相信你行。”“老师相信你只要细心一点,一定能做到。”“很好,这么快就掌握了。”等等。
五、反诘提问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应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以奏效,采用反诘提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密度ρ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改变,它的计算公式ρ=m/v。有的学生认为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可以采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将一块砖劈成体积相等的两半,对于其中的半块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密度又是多少?生动形象的解决了问题。
六、巩固提问
习题课提问每章的巩固环节除了回顾本章所讲的知识链外,还要练习各种各样的习题,从不同角度提问,通过学生回答可以取得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解题,可以贯通物理概念、公式、原理、深刻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掌握巧妙地应用有限的信息去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在评价教学与选拔学生主要靠考试,而考试又是以各种各样的习题去测定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的今天,中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理所当然地为全体教师所重视。各种类型习题的提问设计不作一一介绍,着重讨论如何使学生表面看起来无法解决的习题,通过简化,使学生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追究;对比式;列举式;诱导;反诘;巩固
一、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对比式提问。
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在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之后,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构造、使用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很快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又如学习内能时,对比机械能中动能、势能的实质,结合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从而得出了内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
三、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诱导提问
一般用于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即必要时教师可提示或缩小思考范围或旁敲侧击以降低难度,让回答问题的对象体验成功喜悦的一种提问方式。如木块停在粗糙的木板上,木板一端固定,另一端缓缓抬高(F始终向上),在此过程中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的变化情况是?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学生对于压力的变化比较清楚,但对摩擦力的变化就很容易出错,故可在设计中增加一个摩擦力的性质的变化情况,以降低难度。我们要强调的是,提问的目的是使原先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提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培养其学习兴趣。因此提问时,教师要真正尊重、关心回答问提的对象,尽量在集体面前多加表扬和鼓励,如: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可以表扬他如:“其实,你本来是理解的,只不过太紧张了,老师相信你行。”“老师相信你只要细心一点,一定能做到。”“很好,这么快就掌握了。”等等。
五、反诘提问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应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以奏效,采用反诘提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密度ρ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改变,它的计算公式ρ=m/v。有的学生认为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可以采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将一块砖劈成体积相等的两半,对于其中的半块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密度又是多少?生动形象的解决了问题。
六、巩固提问
习题课提问每章的巩固环节除了回顾本章所讲的知识链外,还要练习各种各样的习题,从不同角度提问,通过学生回答可以取得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解题,可以贯通物理概念、公式、原理、深刻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掌握巧妙地应用有限的信息去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在评价教学与选拔学生主要靠考试,而考试又是以各种各样的习题去测定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的今天,中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理所当然地为全体教师所重视。各种类型习题的提问设计不作一一介绍,着重讨论如何使学生表面看起来无法解决的习题,通过简化,使学生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 【发布时间】2023/9/28 11:47:10
- 【点击频次】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