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活用教材,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
【正文】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更应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让教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注“留白”,放飞想象
所谓“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法和境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会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与品读空间。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留白”,探索其教学,对激发学生求知欲、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教材许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填补留白,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感悟文本,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教学《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讲到“漫卷诗书喜欲狂”时,为了让学生把“喜欲狂”这个词理解得更饱满,更丰富。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怎样的行为可以谓之“喜欲狂”,大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同学这样写道:“杜甫猛得将手中的诗书往天空中一扔,大声叫道:‘我终于可以回家啦!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啦!”你瞧,在孩子的笔下,杜甫俨然成了一个疯狂的孩童!还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杜甫刚刚听到这一个消息,顿时怔住了。泪水蜂涌而出,霎时间打湿了衣襟。他一手抱起孩子,一手拉着妻子的手,疯狂跑向屋外。”还有孩子这样写道:“杜甫一把拿起酒壶,大口大口地喝着酒。唱啊跳啊!”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喜欲狂”的理解还原成具体可感的情境,丰满了杜甫真心爱国的形象,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填补这些留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关注练习,重组教学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综合练习,每单元后面安排一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以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十全十美,这是不争的现实。我们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是教材的创造者、丰富者。这就给施教者提供了一个创造的舞台,需要我们运用教育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让教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如笔者曾将读读背背、古诗词、阅读、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课程进行重组组合成“古诗大讲堂”、“阅读新园地”等五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进行专题训练,师生共同探究并总结出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规律与学习方法,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得到集中、稳固和较持久的训练。
三、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所谓“迁移”,就是知识的“举一反三”。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积累的好词佳句、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听说读写的训练融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雾凇》一课中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段落有一个特点:先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再写“怎样形成”最后写“它的变化”。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借鉴作者的语言,把想象中的雾凇描述出来。由简单的模仿到有意识地把颜色和形状进行重组在重组中超越了文本。
再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在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试着重新编排文章的结构。有的学生用插叙的手法从爱因斯坦第二次见到小女孩开始说起;有的学生用倒叙的方法从爱因斯坦见到小女孩的母亲开始。即使同一种顺序切入点也各不相同。如此的结构重组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体会到了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叙述方法,同一件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技巧。 重组教学使每一知识点得到系统的学习、总结与归纳。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的整合极大地发挥了师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而言,要不断地钻研、摸索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我们应对教材中不适合的内容安排顺序,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关注“留白”,放飞想象
所谓“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法和境界,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会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与品读空间。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留白”,探索其教学,对激发学生求知欲、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教材许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填补留白,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感悟文本,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教学《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讲到“漫卷诗书喜欲狂”时,为了让学生把“喜欲狂”这个词理解得更饱满,更丰富。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怎样的行为可以谓之“喜欲狂”,大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同学这样写道:“杜甫猛得将手中的诗书往天空中一扔,大声叫道:‘我终于可以回家啦!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啦!”你瞧,在孩子的笔下,杜甫俨然成了一个疯狂的孩童!还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杜甫刚刚听到这一个消息,顿时怔住了。泪水蜂涌而出,霎时间打湿了衣襟。他一手抱起孩子,一手拉着妻子的手,疯狂跑向屋外。”还有孩子这样写道:“杜甫一把拿起酒壶,大口大口地喝着酒。唱啊跳啊!”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喜欲狂”的理解还原成具体可感的情境,丰满了杜甫真心爱国的形象,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填补这些留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关注练习,重组教学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综合练习,每单元后面安排一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以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十全十美,这是不争的现实。我们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是教材的创造者、丰富者。这就给施教者提供了一个创造的舞台,需要我们运用教育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让教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如笔者曾将读读背背、古诗词、阅读、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课程进行重组组合成“古诗大讲堂”、“阅读新园地”等五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在一段固定的时间里进行专题训练,师生共同探究并总结出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规律与学习方法,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得到集中、稳固和较持久的训练。
三、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所谓“迁移”,就是知识的“举一反三”。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积累的好词佳句、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听说读写的训练融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雾凇》一课中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段落有一个特点:先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再写“怎样形成”最后写“它的变化”。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借鉴作者的语言,把想象中的雾凇描述出来。由简单的模仿到有意识地把颜色和形状进行重组在重组中超越了文本。
再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在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试着重新编排文章的结构。有的学生用插叙的手法从爱因斯坦第二次见到小女孩开始说起;有的学生用倒叙的方法从爱因斯坦见到小女孩的母亲开始。即使同一种顺序切入点也各不相同。如此的结构重组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体会到了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叙述方法,同一件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技巧。 重组教学使每一知识点得到系统的学习、总结与归纳。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的整合极大地发挥了师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而言,要不断地钻研、摸索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我们应对教材中不适合的内容安排顺序,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 【发布时间】2023/9/28 11:44:51
- 【点击频次】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