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是启发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提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启发性教学能否真正得以贯彻,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没有好的提问,学生往往会“启而不发”,达不到预期之效。因此,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提问艺术的高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前提和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教场如战场”,如没做到知己知彼,怎么可能百战百胜呢?我们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出一些有价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且通俗易懂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发展其思维,真正达到本堂课教学之目的。课前我们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 ,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的内容设计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要根据内容而定。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师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2.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我们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才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湘西的端午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家乡不曾有过?(2)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又如在教学《本革命的回想》时,也同样设置这样的问题:(1)第一个本命是几岁?(2)班上同学有十二岁的吗?谁能告诉我,本命有什么讲究?(3)同学们过年在哪里过年的?在老家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由此学生结合生活的习俗,很快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究。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条理性 。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同时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有隔膜?(2)《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在《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活动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的竞选活动?”(4)《皇帝的新装》在小孩揭示真相后,皇帝怎样处置这个小孩?(5)《我的老师》当作者二十年后再遇到他的老师时会怎样?(6)《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那几天家里的生活情况如何?又例如在教《小桔灯》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王春林去哪里了?”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被国民党特务抓了,因为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有的说随地下组织被迫撤退了;有的说躲避起来了等等。答案不尽相同却又丰富多彩,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把握恰当时机,注重提问的时效性
由于初中学生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此处的“红”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文章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这样在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之处,其实深究起来正是作者落墨着力之处。在此作问,既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深理透,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属短衣帮之行,“穿长衫”说明又是有钱的长衫帮之列,看似矛盾,却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在此提问,也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他们激情迸发,让他们学生分析问题又解决问题,通过提问分析,一个死爱面子,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形象便栩栩如展现在读者面前。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例如《绿》一文我设计以下问题:(1)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是《绿》,而文章第二段却写“梅雨潭”,这是文不对题,你认为怎么样?(2)文章内容上只写了“绿”,有人提出本文没有多大价值,你怎么看?(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和结尾是简单重复,本文的艺术技巧并不高,你同意吗?以上三个问题替学生设置了三个障碍,要寻求正确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就要经历一个“模糊→排除障碍→清晰”的过程,而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也便能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因此,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乐学”。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学生认知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提问设计时要有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问时首先注意阶段性,在初学阶段提问多以模仿为主,这样一来,问题易思易答,大部分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性都比较高,使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随着所学的知识的不断加深,提问的方式也需不断更新和变化。此时所提问题的难度性和灵活性更要侧重考虑,以便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和强化。提出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热情,又能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就可以找到答案。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我们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我们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学优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学困生来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的效用。
四、注重答问点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回答问题很看重老师的评价,所以我们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点评,才能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点评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也要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学生理解透彻,回答完整的,我们不宜重复,只须适度的表扬。学生回答有疏漏的,我们应引导并补充,使之完整。学生回答凌乱的,我们要进行归纳梳理,使之条理化。学生回答错中有对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既要给予肯定,又要使之明确回答不正确的地方。但对于回答全错的,应给予纠正,我们要有具体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以此引导对问题的理解。
当学生流露真情时,我们如果给以真情点评,课堂就可能形成情感的浪潮。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
我们在点评的主体、点评的方式上还应力求多样化。从点评的主体看,要建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并重的多元课堂点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具有生命的人,我们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我们应把点评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不同的小组展开竞赛,互相提问,或者让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习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多维的点评“互联网”,使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从点评的方式看,我们的口述点评占了主要地位。然而除此之外,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赞美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还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由此乐见,我们应通过精彩的点评,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它也是一门研究不完的学问,也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艺术。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地探索课堂提问的规律,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从而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启发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提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启发性教学能否真正得以贯彻,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没有好的提问,学生往往会“启而不发”,达不到预期之效。因此,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提问艺术的高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前提和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教场如战场”,如没做到知己知彼,怎么可能百战百胜呢?我们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出一些有价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且通俗易懂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发展其思维,真正达到本堂课教学之目的。课前我们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 ,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的内容设计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要根据内容而定。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师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2.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我们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才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湘西的端午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家乡不曾有过?(2)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又如在教学《本革命的回想》时,也同样设置这样的问题:(1)第一个本命是几岁?(2)班上同学有十二岁的吗?谁能告诉我,本命有什么讲究?(3)同学们过年在哪里过年的?在老家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由此学生结合生活的习俗,很快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究。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条理性 。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同时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有隔膜?(2)《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在《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活动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的竞选活动?”(4)《皇帝的新装》在小孩揭示真相后,皇帝怎样处置这个小孩?(5)《我的老师》当作者二十年后再遇到他的老师时会怎样?(6)《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那几天家里的生活情况如何?又例如在教《小桔灯》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王春林去哪里了?”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被国民党特务抓了,因为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有的说随地下组织被迫撤退了;有的说躲避起来了等等。答案不尽相同却又丰富多彩,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把握恰当时机,注重提问的时效性
由于初中学生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此处的“红”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文章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这样在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之处,其实深究起来正是作者落墨着力之处。在此作问,既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深理透,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属短衣帮之行,“穿长衫”说明又是有钱的长衫帮之列,看似矛盾,却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在此提问,也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他们激情迸发,让他们学生分析问题又解决问题,通过提问分析,一个死爱面子,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形象便栩栩如展现在读者面前。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例如《绿》一文我设计以下问题:(1)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是《绿》,而文章第二段却写“梅雨潭”,这是文不对题,你认为怎么样?(2)文章内容上只写了“绿”,有人提出本文没有多大价值,你怎么看?(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和结尾是简单重复,本文的艺术技巧并不高,你同意吗?以上三个问题替学生设置了三个障碍,要寻求正确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就要经历一个“模糊→排除障碍→清晰”的过程,而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也便能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因此,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乐学”。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学生认知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提问设计时要有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问时首先注意阶段性,在初学阶段提问多以模仿为主,这样一来,问题易思易答,大部分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性都比较高,使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随着所学的知识的不断加深,提问的方式也需不断更新和变化。此时所提问题的难度性和灵活性更要侧重考虑,以便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和强化。提出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热情,又能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就可以找到答案。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我们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我们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引路性问题要多问学优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学困生来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的效用。
四、注重答问点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回答问题很看重老师的评价,所以我们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点评,才能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点评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也要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学生理解透彻,回答完整的,我们不宜重复,只须适度的表扬。学生回答有疏漏的,我们应引导并补充,使之完整。学生回答凌乱的,我们要进行归纳梳理,使之条理化。学生回答错中有对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既要给予肯定,又要使之明确回答不正确的地方。但对于回答全错的,应给予纠正,我们要有具体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以此引导对问题的理解。
当学生流露真情时,我们如果给以真情点评,课堂就可能形成情感的浪潮。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
我们在点评的主体、点评的方式上还应力求多样化。从点评的主体看,要建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并重的多元课堂点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具有生命的人,我们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我们应把点评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不同的小组展开竞赛,互相提问,或者让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习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多维的点评“互联网”,使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从点评的方式看,我们的口述点评占了主要地位。然而除此之外,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赞美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还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由此乐见,我们应通过精彩的点评,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它也是一门研究不完的学问,也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艺术。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地探索课堂提问的规律,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从而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3/9/28 11:44:22
- 【点击频次】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