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建模思想渗透全课堂——《认识周长》教学有感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要切实实行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但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以《认识周长》这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建模。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小学生直接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学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在《认识周长》一课,新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卡通动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经过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二、参与课堂探究学习,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数学家华罗庚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经历总结出:对书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几个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角,不封闭的五边形),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小结:不是封闭图形没有周长。将没有周长的两个图形去掉。怎样才能知道剩下的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2.思考并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课本61页“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
(1)课件出示平面图形,思考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2)动手测量,交流方法,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认识并测量实物图形的周长。
(1) 观察圆形,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它们的周长?
同桌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2)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绳测法。
(3)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4)介绍用软尺量及滚动法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三、在课后练习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应用真正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走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
如《认识周长》这一课学习任务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1、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比谁走的路线长的情景,一个长方形中间画一条弯曲的线,将它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喜羊羊与灰太狼各走一条长与一条宽及中间的曲线。比比谁走的路线长?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明白面积不同周长可能相同)
2、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分别沿着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楼梯形走一圈,猜测谁走的路线长,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渗透平移等转化思想)
3、“神奇的周长”,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回家还设计了测量父母腰围的活动,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考虑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又能引起学生的猜测、估计、操作、观察、思考等具体的学习活动,并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并从信息中剔除无用信息,留下有用信息,构建起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易于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与运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延强《浅谈“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建模》。《山东教育》2010第21期
2、马世广《小学数学建模教学中的思考》。《山东教育》2010第34期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小学生直接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学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在《认识周长》一课,新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卡通动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经过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二、参与课堂探究学习,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数学家华罗庚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经历总结出:对书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几个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角,不封闭的五边形),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小结:不是封闭图形没有周长。将没有周长的两个图形去掉。怎样才能知道剩下的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2.思考并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课本61页“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
(1)课件出示平面图形,思考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2)动手测量,交流方法,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认识并测量实物图形的周长。
(1) 观察圆形,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它们的周长?
同桌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2)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绳测法。
(3)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4)介绍用软尺量及滚动法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三、在课后练习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应用真正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走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
如《认识周长》这一课学习任务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1、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比谁走的路线长的情景,一个长方形中间画一条弯曲的线,将它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喜羊羊与灰太狼各走一条长与一条宽及中间的曲线。比比谁走的路线长?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明白面积不同周长可能相同)
2、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分别沿着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楼梯形走一圈,猜测谁走的路线长,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渗透平移等转化思想)
3、“神奇的周长”,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回家还设计了测量父母腰围的活动,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考虑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又能引起学生的猜测、估计、操作、观察、思考等具体的学习活动,并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并从信息中剔除无用信息,留下有用信息,构建起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易于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与运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延强《浅谈“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建模》。《山东教育》2010第21期
2、马世广《小学数学建模教学中的思考》。《山东教育》2010第34期
- 【发布时间】2023/9/28 11:41:09
- 【点击频次】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