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创设“开放课堂”,点燃“创新”火花

 

【作者】 李红兰

【机构】 东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创设开放课堂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欲望。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其次,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开展讨论。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王源、张牧言和魏博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王源花了这笔钱的32%,张牧言花了这笔钱的3/8,魏博山花了这笔钱的0.35 倍。  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题,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数学天地。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快学生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探索体验——拓展创新的时空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调控、探索与创造等。它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不在模仿而在创新。对于数学的学习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有个体、自身特征和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能越俎代庖,应创设开放的课堂,真诚地给学生提供探究材料,选择有效的探究形式,确定科学的探究方法,让他们经历、感受、体验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怀揣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断催生“自我产品”,激荡他们的思维,消除他们的思维定势,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从而,达到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解放的预期目标。
        如教学“将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剩下几个角?”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情况。先肯定他们的成绩,再问:“有没有不同的剪法,结果有没有变?”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了。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出现3个、4个、5个、这几种答案,打破了剪去一个角就是用4-1=3的思维定势和一道题一种答案的认知局限。并力求做到:学生每进行一步都会有所思索,逐步内化,防止了思维的僵化,使学生浓缩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了“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三、 有效交流——插上创新的翅膀。
        人类的科技创新,往往是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的;重大的科技进步发展,常常是在交流与沟通中实现的。创新学习中,学生参与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小组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便于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尽情发挥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而且在学生合作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这个时候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出现了多种方案,然后进行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在交往与互动中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交流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感受对方的智慧挑战和思想碰撞。从而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激发了思维,  
        四、捕捉契机——发掘创新的潜能
        “捕捉契机”着重在因势利导,大力发掘创新的潜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有“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说法。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大多是求异开始的,创新性思维的突出特征在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程序,要把执行教案看做是课程实施的起点,据学而教,要擅于智慧地捕捉教育契机。用心收集、捕捉、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镜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如在结论探求处、在观点交锋处、在思维偏差处、在应用拓展处等,教者要灵活调整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并因势利导,加以科学的求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如:教学“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中出示764-199。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我采取了先让学生在本子上试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结果学生有两种不同的做法(764-200+1和764-200-1),三种不同的想法。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给学生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创设了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直至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的算理与方法。
        五、精心设计练习——升华创新的效果
        练习是师生沟通信息、交流反馈的载体,又是训练学生技能技巧、发展思维的工具。在基本练习之后,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请说一说在8、10、12、14、15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1)因为,10、12、14、15这都是两位数,而8是一位数,所以8与众不同;(2)因为,8、10、12、14都是双数,而15是单数,所以15与众不同;(3)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10与最大的一位数9靠的最近,所以10与众不同;(4)因为14=15-1,即它等于右面的数减去1,其他的数做不到这一点,所以14的确与众不同……通过巧妙地设计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使他们能灵活合理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还要不断改革数学教学的思维定势,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注重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开放课堂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进力。让我们携起手来,给孩子们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创新的乐园。
  • 【发布时间】2023/9/28 11:37:42
  • 【点击频次】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