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情境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情境;实效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起于疑而激于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就会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启蒙教育中,化学的概念较多,化学用语又是一门独特的语言,物质构成的奥秘是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的,导致化学比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产生学好化学的愿望。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讲了邱少云的故事。邱少云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敌人阵地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邱少云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 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邱少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邱少云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写他身后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可以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邱少云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化分成原子,再随着哨声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比看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情境;实效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起于疑而激于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就会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启蒙教育中,化学的概念较多,化学用语又是一门独特的语言,物质构成的奥秘是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的,导致化学比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产生学好化学的愿望。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讲了邱少云的故事。邱少云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敌人阵地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邱少云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 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邱少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邱少云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写他身后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可以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邱少云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化分成原子,再随着哨声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比看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 【发布时间】2023/9/28 11:36:55
- 【点击频次】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