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合作是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孩子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原因入手,探讨建立孩子合作意识的方法: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别人,教孩子学着与人分享,让孩子具有双赢意识,多参加能合作的活动并教给孩子合作的相关技能。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现在的孩子多是家里的“小太子”“小公主”,他们个个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事事依赖于父母,不懂得与别人合作。很多孩子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家长为此都感到很焦虑,因为现在社会分工如此精细,不会和别人相处,不会合作,很难适应社会,更不用谈立足于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合作是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合作的意识,使他们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孩子缺乏合作意识
你的孩子有合作意识吗?你可以从他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观察、推测。在运动会中,他喜欢参加拔河、接力赛等集体合作比赛项目吗?如果没参加比赛,你的孩子是否愿意当啦啦队,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在学习中,你的孩子愿意接受同学或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吗?你的孩子会发现同学的优点,并向他学习吗?他愿意在同学面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吗?老师安排你的孩子所在的小组布置墙报,他会说明自己擅长的内容,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进行合理的分工吗?通过以上问题,你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合作意识了。
有一首儿歌里这样唱:一颗星,冷清清,两颗星,亮晶晶,三颗四颗五颗星,汇成星河放光明。一个人,孤零零,两个人,笑盈盈,三个四个五个人,团结友爱亲又亲。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在具体生活中,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生活中的现状是:有的孩子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固执、性格偏执、自私,对周围的人冷淡,不懂得谦让、关心,更谈不上团结合作与分享。这成为了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障碍。
二、孩子为什么缺乏合作意识
孩子在家庭、社会中生活,在学校里学习,会和不同的人接触交流,能够有许多与人合作的机会,但为什么,孩子们还是缺乏合作意识呢?
(一)家长过于溺爱
孩子是一个家庭里的“小太阳”,家里人围着“小太阳”转,对他们百依百顺,从而让他们只会汲取而不知道付出,孩子离互相帮助、团结合作越来越远。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懂得合作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二)家长过于重视分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孩子考试的分数看作是他们是否进步的标准,使孩子陷入分数的重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父母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就导致了学生也拿分数来评价自己和别人,有一点点进步就沾沾自喜,有一点点失败就垂头丧气。如果别人考得比自己好了,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如果别人考试失误了就幸灾乐祸。这样的孩子肯定无法别人正常交往,更谈不上合作。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竞争是我们这个社会不能逃避的一个词,生活中,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遇到了孩子都可能会问:你读几年级了?这单元你考了多少分?这样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我必须战胜别人。于是,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在成绩上打倒其他同学,他们防备同学,害怕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怕别人偷学到了自己的学习窍门,怕别人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别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如何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
交往合作是当今社会所有人必备的能力,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就能提高孩子将来面对社会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为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如何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呢?
(一)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别人。
所谓接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发挥双方的长处,避开双方的短处。因此,只有相互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家长要常和孩子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因为别人有一些缺点或一点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家长可以通过故事并结合自己的言行让孩子逐渐地明白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教孩子学着与人分享。
假如孩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那么他就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合作了。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把自己的“宝贝”与朋友分享,才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漫画书,一定不要强迫他,家长可以这样跟他说:“这么精彩的漫画书,你看了这么开心,要是让他看一看,他也会开心,你喜欢一个人开心还是有人和你一起开心呢?”适当地引导孩子,他就会感到分享并不是被别人夺去自己的东西,而是一种增添双重乐趣的机会。
(三)让孩子具有双赢意识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挥彼此的长处,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双赢。如果只是自私地想自己成功,而不顾其他人,甚至防范其他人,这样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自己要想获得成功也困难重重。比如:一本好看的漫画书就是由作家和画家合作之后产生的,只有作家或只有漫画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本精彩的漫画书。
(四)让孩子多参加能合作的活动。
讲理论不如多让孩子实践。给孩子讲合作的重要性,不如引导孩子积极参加能合作的集体活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拼图、搭积木等需要合作的活动,还要鼓励孩子参与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团队之间的竞争,还有团队内部的合作,这就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汇入集体的江河之中才会有力量。在活动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与伙伴相处的情况,激发孩子从中感受伙伴间的友爱和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孩子心胸变得开阔,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最初的集体活动中,和伙伴相处可能会出现不顺利的现象,家长不要着急,只要经历几次以后,孩子就会意识到在集体中,在与伙伴的相处中,一定要心中有他人,从而使他逐步获得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经验。这样比家长告诉孩子有关于合作的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
(五)教孩子与人合作的方法。
人的合作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得到强化的。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指导孩子怎样去与别人合作。
1.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来说,在游戏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搭积木、玩玩具等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因为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合作态度,他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和别人合作,这些游戏材料就不归自己所有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最合适方式去解决。比如,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孩子手中的玩具时,你可以引导孩子:你可以用力把他推开,也可以去找家长,还可以放弃,或者是友好、认真地告诉他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通过比较,引导孩子自己选择,在孩子真正面对矛盾时,他就可以自己尝试选择最好的方式去处理矛盾。
《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中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他人、服从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只想着自己,要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哪怕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比如孩子在下棋或者打球时,往往都想赢,所以争吵、耍赖的情况时有发生,父母就可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遇到问题怎样去商量等;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让步也要有原则、有限度,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与合作,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合作的方法、策略。
2.培养孩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倾听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会倾听,他就不知道别人讲话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一个人不论做出了多么优秀的事情,不会表达,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是在做无用功。
多问问孩子感兴趣的事,多和孩子交流,自然就提高了孩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还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这样,孩子在参与合作活动时才能积极、不被动,既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让孩子感受合作的快乐。
《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中说道:孩子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要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才会继续想要与人合作。所以,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成果带来的愉快。在生活中,家长给孩子们设置一些合作竞赛,让孩子们尽力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果孩子们没有完成任务,家长也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有些合作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尽了力,这就是成功的合作。家长还要对孩子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孩子给予指正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顺利完成了任务,要引导孩子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合作的不成功,你可以问孩子,上次为什么失败,这次怎么成功的,引导孩子在体会合作的快乐时,学到一些在实践中合作的技能。
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需要家长们精心地教育。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提供合作活动的机会,相信你的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他们定能集众人的聪明智慧造就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现在的孩子多是家里的“小太子”“小公主”,他们个个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事事依赖于父母,不懂得与别人合作。很多孩子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家长为此都感到很焦虑,因为现在社会分工如此精细,不会和别人相处,不会合作,很难适应社会,更不用谈立足于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合作是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合作的意识,使他们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孩子缺乏合作意识
你的孩子有合作意识吗?你可以从他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观察、推测。在运动会中,他喜欢参加拔河、接力赛等集体合作比赛项目吗?如果没参加比赛,你的孩子是否愿意当啦啦队,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在学习中,你的孩子愿意接受同学或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吗?你的孩子会发现同学的优点,并向他学习吗?他愿意在同学面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吗?老师安排你的孩子所在的小组布置墙报,他会说明自己擅长的内容,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进行合理的分工吗?通过以上问题,你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合作意识了。
有一首儿歌里这样唱:一颗星,冷清清,两颗星,亮晶晶,三颗四颗五颗星,汇成星河放光明。一个人,孤零零,两个人,笑盈盈,三个四个五个人,团结友爱亲又亲。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在具体生活中,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生活中的现状是:有的孩子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固执、性格偏执、自私,对周围的人冷淡,不懂得谦让、关心,更谈不上团结合作与分享。这成为了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障碍。
二、孩子为什么缺乏合作意识
孩子在家庭、社会中生活,在学校里学习,会和不同的人接触交流,能够有许多与人合作的机会,但为什么,孩子们还是缺乏合作意识呢?
(一)家长过于溺爱
孩子是一个家庭里的“小太阳”,家里人围着“小太阳”转,对他们百依百顺,从而让他们只会汲取而不知道付出,孩子离互相帮助、团结合作越来越远。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懂得合作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二)家长过于重视分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孩子考试的分数看作是他们是否进步的标准,使孩子陷入分数的重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父母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就导致了学生也拿分数来评价自己和别人,有一点点进步就沾沾自喜,有一点点失败就垂头丧气。如果别人考得比自己好了,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如果别人考试失误了就幸灾乐祸。这样的孩子肯定无法别人正常交往,更谈不上合作。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竞争是我们这个社会不能逃避的一个词,生活中,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遇到了孩子都可能会问:你读几年级了?这单元你考了多少分?这样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我必须战胜别人。于是,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在成绩上打倒其他同学,他们防备同学,害怕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怕别人偷学到了自己的学习窍门,怕别人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别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如何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
交往合作是当今社会所有人必备的能力,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就能提高孩子将来面对社会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为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如何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呢?
(一)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别人。
所谓接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发挥双方的长处,避开双方的短处。因此,只有相互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家长要常和孩子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因为别人有一些缺点或一点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家长可以通过故事并结合自己的言行让孩子逐渐地明白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教孩子学着与人分享。
假如孩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那么他就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合作了。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把自己的“宝贝”与朋友分享,才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漫画书,一定不要强迫他,家长可以这样跟他说:“这么精彩的漫画书,你看了这么开心,要是让他看一看,他也会开心,你喜欢一个人开心还是有人和你一起开心呢?”适当地引导孩子,他就会感到分享并不是被别人夺去自己的东西,而是一种增添双重乐趣的机会。
(三)让孩子具有双赢意识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挥彼此的长处,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双赢。如果只是自私地想自己成功,而不顾其他人,甚至防范其他人,这样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自己要想获得成功也困难重重。比如:一本好看的漫画书就是由作家和画家合作之后产生的,只有作家或只有漫画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本精彩的漫画书。
(四)让孩子多参加能合作的活动。
讲理论不如多让孩子实践。给孩子讲合作的重要性,不如引导孩子积极参加能合作的集体活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拼图、搭积木等需要合作的活动,还要鼓励孩子参与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团队之间的竞争,还有团队内部的合作,这就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汇入集体的江河之中才会有力量。在活动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与伙伴相处的情况,激发孩子从中感受伙伴间的友爱和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孩子心胸变得开阔,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最初的集体活动中,和伙伴相处可能会出现不顺利的现象,家长不要着急,只要经历几次以后,孩子就会意识到在集体中,在与伙伴的相处中,一定要心中有他人,从而使他逐步获得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经验。这样比家长告诉孩子有关于合作的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
(五)教孩子与人合作的方法。
人的合作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得到强化的。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指导孩子怎样去与别人合作。
1.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来说,在游戏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搭积木、玩玩具等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因为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合作态度,他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和别人合作,这些游戏材料就不归自己所有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最合适方式去解决。比如,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孩子手中的玩具时,你可以引导孩子:你可以用力把他推开,也可以去找家长,还可以放弃,或者是友好、认真地告诉他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通过比较,引导孩子自己选择,在孩子真正面对矛盾时,他就可以自己尝试选择最好的方式去处理矛盾。
《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中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他人、服从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只想着自己,要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哪怕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比如孩子在下棋或者打球时,往往都想赢,所以争吵、耍赖的情况时有发生,父母就可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遇到问题怎样去商量等;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让步也要有原则、有限度,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与合作,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合作的方法、策略。
2.培养孩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倾听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会倾听,他就不知道别人讲话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一个人不论做出了多么优秀的事情,不会表达,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是在做无用功。
多问问孩子感兴趣的事,多和孩子交流,自然就提高了孩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还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这样,孩子在参与合作活动时才能积极、不被动,既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让孩子感受合作的快乐。
《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中说道:孩子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要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才会继续想要与人合作。所以,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成果带来的愉快。在生活中,家长给孩子们设置一些合作竞赛,让孩子们尽力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果孩子们没有完成任务,家长也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有些合作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尽了力,这就是成功的合作。家长还要对孩子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孩子给予指正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顺利完成了任务,要引导孩子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合作的不成功,你可以问孩子,上次为什么失败,这次怎么成功的,引导孩子在体会合作的快乐时,学到一些在实践中合作的技能。
建立孩子的合作意识需要家长们精心地教育。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提供合作活动的机会,相信你的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在将来的工作中,他们定能集众人的聪明智慧造就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种能力》
- 【发布时间】2023/9/28 11:29:15
- 【点击频次】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