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 ;
【正文】在课堂教学中,仍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放心,讲的多,教师不放手,牵的多。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活动。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行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只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他人是不能代替的,每个学生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而教师讲在前的教学可能会妨碍学生自己的思考,扼制了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展的,教师绝不暗示。教师不要怕冷场,要知道即表面上的冷,实际上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下面就浅谈在课堂中创新思维的训练几种做法:
一、营造和谐气氛
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们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敢说的一面,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融洽。只有在这样情况下,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中。课始,在我提醒学生拿出量角器的时候,班级里又传来“嗡嗡”的说话声,经常这样不是一个好习惯。以前几节课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发过火,批评过他们好几次,但是好象效果甚微,发而耽误了不少时间,又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绪。“静下来”这三个字刚到嘴边又被我请了回去,“哎呀!大家和量角器说话的吗?”听到我这句话,很多同学先是一愣,“没和量角器说话”,一位学生嘀咕了一句。突然有个学生从嘴里蹦出两个字“说的!”我微笑着问道:“说些什么,能否透露给大家听听呢?”“它提醒我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使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边对准角的一边。”学生回答道。“那你记住了吗?”我接着问,“记住了!”他很自信的回答了我。“量角器还和大家说了些什么?”我趁势问了一下。此时,学生的表情专注而有开心,回答也变的丰富多彩了。
二、注重启发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利用现有教材,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要抓住时机,策略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矛盾,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去探究创新。
例如,教学“一个商店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停止营业,每天营业多少时间?实录如下:
生1:每天营业11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笑了笑):我是数出来的。
生2:下午7时=19时,19时-8时=11时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是将它们化成24计时法来计算的。
师:说得真好!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思考)
生1:(大声说)有,用8-7=1(时),然后再用12-1=11(时)。
生(议论纷纷):不对,没理由。
生2:(高兴地说)老师,我也发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可就找不到理由。
师:你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生2:我把下午的时间换成4、5、6、7、8、9进行计算,就是9不对,其余都能用这种方法。
师:你真聪明,还知道寻找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算,将来定能当个数学家。(生鼓掌祝贺)
师:这里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师出示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直线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没有?
生1:老师,我们小组发现从上午1时到下午1时,经过12时,上午2时到下午2时也是12时,只要数字相同,它们都经过12时。
师:请大家再去思考,一定能把这个秘密揭开!
生2:老师,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大声喊)因为下午7时与下午8时相差1时,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了12时,所以用12-1=11(时)。(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说的真是太棒了,看来你真的发现秘密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3:“8-7”也可以看成是上午7时到上午8时经过1小时.上午7时到下午7时经过12时,因为上午7时比上午8时到下午7时多算1个小时,所以应该用12-1=11(时)。
师:说得真好,你也发现了秘密.现在老师将例题改变一下,将下午7时改为下午9时,该怎么做呢?
生4:用9-8=1(时) 12+1=13(时)
师:你可以到前面讲解一下你的想法吗?
生4:(指着图)因为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时,到下午9时,就又多1小时,所以应该用12+1=13(时)
三、注重动手操作。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解答这道题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自己拼摆,并计算出周长。通过操作实验、计算,不仅知道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并且通过观察,同学们还发现,当面积相等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总结,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
一、营造和谐气氛
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们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敢说的一面,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融洽。只有在这样情况下,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中。课始,在我提醒学生拿出量角器的时候,班级里又传来“嗡嗡”的说话声,经常这样不是一个好习惯。以前几节课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发过火,批评过他们好几次,但是好象效果甚微,发而耽误了不少时间,又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绪。“静下来”这三个字刚到嘴边又被我请了回去,“哎呀!大家和量角器说话的吗?”听到我这句话,很多同学先是一愣,“没和量角器说话”,一位学生嘀咕了一句。突然有个学生从嘴里蹦出两个字“说的!”我微笑着问道:“说些什么,能否透露给大家听听呢?”“它提醒我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使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边对准角的一边。”学生回答道。“那你记住了吗?”我接着问,“记住了!”他很自信的回答了我。“量角器还和大家说了些什么?”我趁势问了一下。此时,学生的表情专注而有开心,回答也变的丰富多彩了。
二、注重启发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利用现有教材,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要抓住时机,策略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矛盾,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去探究创新。
例如,教学“一个商店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停止营业,每天营业多少时间?实录如下:
生1:每天营业11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笑了笑):我是数出来的。
生2:下午7时=19时,19时-8时=11时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是将它们化成24计时法来计算的。
师:说得真好!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思考)
生1:(大声说)有,用8-7=1(时),然后再用12-1=11(时)。
生(议论纷纷):不对,没理由。
生2:(高兴地说)老师,我也发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可就找不到理由。
师:你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生2:我把下午的时间换成4、5、6、7、8、9进行计算,就是9不对,其余都能用这种方法。
师:你真聪明,还知道寻找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算,将来定能当个数学家。(生鼓掌祝贺)
师:这里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师出示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直线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没有?
生1:老师,我们小组发现从上午1时到下午1时,经过12时,上午2时到下午2时也是12时,只要数字相同,它们都经过12时。
师:请大家再去思考,一定能把这个秘密揭开!
生2:老师,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大声喊)因为下午7时与下午8时相差1时,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了12时,所以用12-1=11(时)。(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说的真是太棒了,看来你真的发现秘密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3:“8-7”也可以看成是上午7时到上午8时经过1小时.上午7时到下午7时经过12时,因为上午7时比上午8时到下午7时多算1个小时,所以应该用12-1=11(时)。
师:说得真好,你也发现了秘密.现在老师将例题改变一下,将下午7时改为下午9时,该怎么做呢?
生4:用9-8=1(时) 12+1=13(时)
师:你可以到前面讲解一下你的想法吗?
生4:(指着图)因为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时,到下午9时,就又多1小时,所以应该用12+1=13(时)
三、注重动手操作。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解答这道题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自己拼摆,并计算出周长。通过操作实验、计算,不仅知道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并且通过观察,同学们还发现,当面积相等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总结,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
- 【发布时间】2023/8/24 21:10:54
- 【点击频次】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