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

 

【作者】 罗寿增

【机构】 桂平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石。本文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运用了拆字法、故事法等多种方法教学,打破了物理概念的生硬和神秘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教学  拆字法  故事法  比较法  合作探究法  串章法 实验法 生活法
  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接触物理,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良好的认识和分析概念的方法,掌握物理课本中的概念,真正做到理解,从而为学习概念外的物理定律、规律、原理、公式等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迅速地把知识纵向、横向汇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把握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笔者长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深有体会:一个学生对基本概念认识的模糊不清,直接影响了他对物理知识整节、整章甚至整篇的掌握,应用知识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理解不是表面上的了解,更不是死记硬背,那样既容易造成错误认识,形成错误观念,也不能真正把知识应用在实际中去,长此以往,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多种方法教学,打破了物理概念的生硬和神秘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拆字法
  绝大多数概念如拆开字来看,中间加“的”虽短短几字,其意自明。例:
  光源 → 光的根源 → 发光的物体
  质量 → 物质的量 →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当然,象透镜、焦点、速度、惯性、压力、压强、功率、定滑轮、动滑轮、沸点、熔点、比热、燃烧值、内燃机、电压、电阻、绝缘体等概念都开拆字理解,如此学生逐渐形成了“我也会下定义”的思想,在学习新概念时,便可很快说出概念内容,有时甚至一字不差。我在讲验电器时,尚未拿出演示,学生已齐声回答“是检查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带着“我也会下定义”的自豪听课,物理概念变得简单易懂。
  二、故事法
  故事:某甲乘车,车突然启动,前方某乙后仰,胳膊肘抵在某甲胸口,几分钟后,某甲难以忍受,说:“同志,请将支点右移五个厘米。”某乙远远躲开。车遇红灯,突然刹车,某甲前扑,碰到一女性某丙,某丙便骂:“德性!”某甲解释:“同志,不是德性,是惯性!”
        ——通过小故事,学生对惯性在静止与运动时都有及因惯性而产生的现象都有了深刻认识,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通过讲伦敦一舞女“自焚”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原因及防止,加强学生实际运用;通过伽利略测光速的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通过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的实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阿基米德浮力测王冠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十年失败终成功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学习态度……。物理中的小故事,寓意深刻,使学生觉得物理概念“有意思”,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三、比较法
  为了帮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可通过概念比较的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中重力和质量两个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在学习质量和重力时可列表让学生对质量和重力加以区别,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作探究法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因此在概念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 
  而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因此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分析、思考、交流、总结,对感性材料进行多样化的思维加工,进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可以使他们形成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密度概念时,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分析数据、观察图像、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与m和v无关的一个恒量,物质不同,其比值不同,这个恒量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五、串章法
  一章之中,各概念连环相扣,互有联系,“回头一找”,便可找出其内在联系,做好全面学习,明确区分,从而纵览全章,为学生的综合复习、综合练习及应用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仅以概念最多的磁现象一章为例:
  化成磁为磁化→被磁化的物体叫磁体→磁体两端为磁极→磁极的磁性最强→是因为磁极周围的磁场→为描述磁场而画的曲线叫磁感应线→电流的周围有磁场,例通电直导线→实际常用的电流磁场是将通电直导线变成通电螺线管→通电螺线管内插入铁心即为电磁铁→电磁铁的实际运用为电磁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等。
  六、实验法
        通过实验现象来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让学生直接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及产生的条件,发现其本质,从而形成概念,更能引进学生的兴趣及思考,迸发出主动探索物理奥秘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流速与压强”的概念,我就让学生一起做了实验:拿出一个大烧杯,在杯里放入一个气球,让学生想出把气球取出的办法,看谁想的办法最妙。学生想出的办法不少:用手直接取出;从烧杯里倒出;倒水进烧杯,让气球浮上来;把沙倒进烧杯,利用沙把气球托上来……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最后还蠢蠢欲动地提出要亲自出马试试,教师往气球的上方吹气,结果气球一下子从烧杯里“跳”起来,学生看了,都说老师的方法最奇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向两支燃烧的蜡烛之间吹气,观察蜡烛火焰的情况;还可以让大家猜猜往两张纸的中间位置吹气,纸会向哪个方向摆动等等。
  七、生活法
  生活法,可以以学生日常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日常见闻出发,恰当地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学习“流速与压强”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我们坐在教室里,当一阵风吹过,门会怎么样呢?如果风是从门对面的窗户吹进来的,门会关上;如果风从走廊吹入课室的,门会怎样呢,可能不会关吧。为了更清楚了解门会不会关,教师模拟教室,做了个门的模型,用电吹风从门外沿门开的方向吹,结果门也关上了,从这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门关上的呢?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大气压强知识”与“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出合理的猜想,可能是空气流动起来,压强会减小。以此引入流速与压强概念的学习。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教无定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但是,无论教师讲课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知识主要靠他们动脑感知,动脑思维,动手实践获得。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求知识。“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去掌握各门学科的规律。”
  • 【发布时间】2023/8/24 21:07:28
  • 【点击频次】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