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实施愉快教学,给学生快乐学习的空间

 

【作者】 师朝霞

【机构】 明珠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就是要消除学生厌学情绪,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 然而,究竟什么是愉快教学,它的实质是什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本文就此做出一些实践的探讨。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享受主体之乐
  课堂气氛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良好的课堂气氛有着非常大的凝聚力,学生能够用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好一节课,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很大,也能充分证明这个老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节课就成功了。要课堂气氛好,就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里特征,投其所好,讲其想闻,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先拿出长方形纸,说:“同学们,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呼声很强烈,于是我便转身一裁,即刻将长方形纸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纸,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不好玩,我们也会!”学生边笑边说,“是吗?我不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每人很快完成了这一过程,我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起来,笑得很得意。其实,最得意的还是我,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学生更乐意学习了。 
  如果教师要走近学生,那么教师就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比如在一节三年级上册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上,为了让学生观察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我与学生一起去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中有许多个小格,并告诉学生 1小格就是1毫米 ,再通过数数,发现 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这个结论。这样,从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我的参与,学生当然就心领神会了,使学生学起来有平等感,有合作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状态。有了这一前提,就为“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 教法要活、教材要活
  教学方法是决定一节课成败与否,好的教法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头头是道。我坚持启发教学,坚持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时候,认真理清教学要求和目的,抓住难点和重点,结合周围的物体,让学生自由发挥。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中的《认识几分之几》时,这一节的内容难点是要理解单位“1”是什么,它与数量“1”有什么区别。如果老师只按照分数的意义来讲课,学生是很难理解什么是单位“1”,一个整体等抽象概念。老师在讲课时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这是一个苹果”。“对了。我们要紧记住是一个。”接着老师用刀把苹果在中间一刀切下去,把它平均分开,然后问:“老师把苹果怎样了?”学生齐声回答:“分成两块。”老师说:“对了,这两块是一样大小的,是分成两等份,这就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写作 1/2 。”接着叫同学们各自拿出一张长方形作业纸,先对折,再对折。学生完成后,老师问:“现在一份是多小?”“四份之一”。“谁的四份之一?”“一张纸的四份之一”“哪一个是单位”“1“一张纸是单位“1”。这样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单位“1”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数,老师再出示分数的意义让学主加深理解。教学时要化繁为简,从感知到理解,循序渐进,通过实物演示吸引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选择的一个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它的努力与做出将达到惊人的程度 ”。数学知识由于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乏味,小学生接受起来感到特别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四、保证充足的探索时间和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 。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的行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教师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千万不要怕时间不够、学生学不会而操之过急,否则会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我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我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有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生命潜能和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六、注重实践,让学生体验应用之乐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如:教学完“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实地调查,统计储蓄种类,并计算一定量的钱,比如, 2000 元人民币是存一年合算还是存两年合算。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 【发布时间】2023/8/24 21:06:47
  • 【点击频次】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