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中“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2022年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1]。本文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实践课程。本文从课程内容选择,组织方式,课程设计可关注点三个角度阐述个人对开展跨学科实践课程的些许想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对跨学科实践进行了表述。其中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内容新增的一个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跨学科实践”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10%。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挑战不言而喻,这也是一线老师们都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这10%课时的课型与传统课型的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评价都不一样。在查阅资料后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将从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课程设计方向阐述一些我的想法。
一 跨学科实践的课程内容整合途径:
(一) 用好课本,深挖课本中的插图背后的内容
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料,在物理课本中大量的插图都可以作为跨学科实践的素材。深挖物理教材,以素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课书中15页物理在线的“从沙、到原子钟”,简短的几句话道尽了人类计时的发展史,可以“计时的准确性”为主题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物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教育科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课书中45页物理在线的“曾候乙编钟”,编钟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古代人民的智慧。编钟即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是培养学生以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重要契机。在教育科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课书中80页的家庭实验室“做一个可变焦的照相机”,以此为素材,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教科书的教学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资源可作为素材库
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15页教学资源的第3部分拔河取胜的秘诀,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找力学的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乐于实践的精神。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48页教学资源的第2部分“硬气功”中力学相关知识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从日常表演节目的物理知识到生活中的应用。
(三)关注身边的事件,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和最新技术成果,了解国家发展战略
2022年8月高温和限电让成都人感受了一次电的珍贵,电铁黑了,广告牌的灯关了,写字楼降温的不再是空调为主力,在教学中可以以电为主题开展主题式活动。从缺电带来的影响讨论到节约能源再到国家对能源的战略。这样的课程对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再生活中的不可替代,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接受的是一堂集物理,经济,政治,地理等的综合性课程。
二 跨学科实践课程的组织方式
(一) 项目式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既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课程模式。项目化教学的六个步骤分别是:1.确定项目任务2.制订计划3.作出决策4.实施计划5.检查控制6.评价反馈。
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知识进行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评价也需学生参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参与者。以“我是鉴宝师”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为例:
1.确定项目任务。教师提出“如何鉴定组成物体的物质种类?“的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去找物质的特性。
2.制订计划。由学生梳理学习中认识物质特性的相关知识,颜色,密度,比热容,熔点等相关知识在学生的脑里成网。
3.作出决策。学生分组,各小组选定鉴别方案,制定好工作计划,并确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4.实施计划。学生各自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5.检查控制。根据质量控制单自行或由他人进行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控制,即工作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
6.评价反馈。小组之间交流合作,交流设计方案的出发点,演示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某一个项目为线索,让学生体会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模型,指定计划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从整体角度思考,决策,自省的能力。
(二)以代入式思考的主题式学习
学科教学下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式,很零散,如何让学生再初中阶段有集成式,专家型思维呢?那就试着让学生是一个专家,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并思考自己会怎么做,怎么做会更好?以学习压强后的以三峡大坝为主题的代入式思考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例:
1. 制定主题“聊聊三峡大坝的设计,修建,供电的哪些事?”
老师在周五放学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信息检索了解一些三峡大坝的相关新闻报导,去思考假如你是以下身份中的一员,你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身份备选项:a.国家能源局负责人,b.三峡大坝总设计师,c.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人,d.三峡移民负责人。
2. 学生以所选的身份分组,组内交流彼此的视角及关注点,分享所查询资料,谈查阅资料后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老师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以及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
3 .各个小组之间分享各身份的思考角度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4 .请学生梳理在活动中的收获。
代入式思考是主题式学习中的一种方式而已,还有很多种以主题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式书面的知识而已,是学生综合判断的一次大洗礼。
(三)以实验为基础,以设计优化实验方案为途径,开展学生科创类的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必备要求,让学生去优化实验方案是复合学生现状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让学生优化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为例。课程环节如下:
1. 总结原有实验中学生的疑惑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2. 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讨论
3. 老师及时的对学生设计实验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设计实验中应关注的共同点。
三 课程设计方向
(一) 引导学生关注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国家渊源的历史文化,国家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有利时机。只有爱过的学生才会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
(二) 鼓励学生多视角思考,多视角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实践课程必然会涉及到整合,知识间的整合,方法的整合。让学生会对自己的资源整合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整合时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学会多视角思考,多视角思考问题是学生整合的途径。
(三) 关注学科内知识之间及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从整体观看待问题
跨学科实践课程要解决学科教学的知识孤立和零散的问题,老师在设计跨学科实践时必然要和学生一起关注学科内知识之间及学科间的联系,让知识浑然一体。
(四) 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导图在实践活动的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可建构模型,推理,质疑,创新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若学生长期适用思维导图来分析及学习,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逻辑能力会不经意间得到发展。学生可借助思维导图来建构模型,有效推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去挖掘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春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物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朱文军.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实践范式 .江苏教育,2022年第七十五期
[4]骆波.美国中学物理教材中“跨学科实践”栏目的编排特点和启示1.域外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对跨学科实践进行了表述。其中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内容新增的一个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跨学科实践”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10%。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挑战不言而喻,这也是一线老师们都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这10%课时的课型与传统课型的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评价都不一样。在查阅资料后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将从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课程设计方向阐述一些我的想法。
一 跨学科实践的课程内容整合途径:
(一) 用好课本,深挖课本中的插图背后的内容
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料,在物理课本中大量的插图都可以作为跨学科实践的素材。深挖物理教材,以素材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课书中15页物理在线的“从沙、到原子钟”,简短的几句话道尽了人类计时的发展史,可以“计时的准确性”为主题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物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教育科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课书中45页物理在线的“曾候乙编钟”,编钟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古代人民的智慧。编钟即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是培养学生以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重要契机。在教育科学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课书中80页的家庭实验室“做一个可变焦的照相机”,以此为素材,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教科书的教学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资源可作为素材库
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15页教学资源的第3部分拔河取胜的秘诀,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找力学的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乐于实践的精神。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48页教学资源的第2部分“硬气功”中力学相关知识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从日常表演节目的物理知识到生活中的应用。
(三)关注身边的事件,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和最新技术成果,了解国家发展战略
2022年8月高温和限电让成都人感受了一次电的珍贵,电铁黑了,广告牌的灯关了,写字楼降温的不再是空调为主力,在教学中可以以电为主题开展主题式活动。从缺电带来的影响讨论到节约能源再到国家对能源的战略。这样的课程对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再生活中的不可替代,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接受的是一堂集物理,经济,政治,地理等的综合性课程。
二 跨学科实践课程的组织方式
(一) 项目式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既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课程模式。项目化教学的六个步骤分别是:1.确定项目任务2.制订计划3.作出决策4.实施计划5.检查控制6.评价反馈。
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知识进行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评价也需学生参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参与者。以“我是鉴宝师”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为例:
1.确定项目任务。教师提出“如何鉴定组成物体的物质种类?“的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去找物质的特性。
2.制订计划。由学生梳理学习中认识物质特性的相关知识,颜色,密度,比热容,熔点等相关知识在学生的脑里成网。
3.作出决策。学生分组,各小组选定鉴别方案,制定好工作计划,并确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4.实施计划。学生各自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5.检查控制。根据质量控制单自行或由他人进行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控制,即工作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
6.评价反馈。小组之间交流合作,交流设计方案的出发点,演示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某一个项目为线索,让学生体会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模型,指定计划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从整体角度思考,决策,自省的能力。
(二)以代入式思考的主题式学习
学科教学下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式,很零散,如何让学生再初中阶段有集成式,专家型思维呢?那就试着让学生是一个专家,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并思考自己会怎么做,怎么做会更好?以学习压强后的以三峡大坝为主题的代入式思考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例:
1. 制定主题“聊聊三峡大坝的设计,修建,供电的哪些事?”
老师在周五放学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信息检索了解一些三峡大坝的相关新闻报导,去思考假如你是以下身份中的一员,你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身份备选项:a.国家能源局负责人,b.三峡大坝总设计师,c.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人,d.三峡移民负责人。
2. 学生以所选的身份分组,组内交流彼此的视角及关注点,分享所查询资料,谈查阅资料后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老师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以及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
3 .各个小组之间分享各身份的思考角度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4 .请学生梳理在活动中的收获。
代入式思考是主题式学习中的一种方式而已,还有很多种以主题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式书面的知识而已,是学生综合判断的一次大洗礼。
(三)以实验为基础,以设计优化实验方案为途径,开展学生科创类的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必备要求,让学生去优化实验方案是复合学生现状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让学生优化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为例。课程环节如下:
1. 总结原有实验中学生的疑惑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2. 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讨论
3. 老师及时的对学生设计实验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设计实验中应关注的共同点。
三 课程设计方向
(一) 引导学生关注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国家渊源的历史文化,国家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有利时机。只有爱过的学生才会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
(二) 鼓励学生多视角思考,多视角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实践课程必然会涉及到整合,知识间的整合,方法的整合。让学生会对自己的资源整合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整合时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学会多视角思考,多视角思考问题是学生整合的途径。
(三) 关注学科内知识之间及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从整体观看待问题
跨学科实践课程要解决学科教学的知识孤立和零散的问题,老师在设计跨学科实践时必然要和学生一起关注学科内知识之间及学科间的联系,让知识浑然一体。
(四) 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导图在实践活动的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可建构模型,推理,质疑,创新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若学生长期适用思维导图来分析及学习,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逻辑能力会不经意间得到发展。学生可借助思维导图来建构模型,有效推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去挖掘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春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物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朱文军.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实践范式 .江苏教育,2022年第七十五期
[4]骆波.美国中学物理教材中“跨学科实践”栏目的编排特点和启示1.域外教育
- 【发布时间】2023/8/24 21:01:57
- 【点击频次】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