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问题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个崭新的、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有时会给一门学科的研究带来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 创造思维 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创设学习情景、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而创造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敢于提问,先求同后求异,易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因此,实施物理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它是刺激人的大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物理问题”就是一种方法。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使可口可乐易拉罐变瘪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金属制的瓶为什么会变瘪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设置物理问题 、培养探究能力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等;结合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中的什么有关?撑杆跳高属于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游泳与浮力中的哪个因素有关?在讲电能与电功率的区别时,引出一个故事:商场中,一位顾客和一位卖微波炉的售货员出现了不同意见。售货员说,微波炉很省电,用它加热食物花不了多少电费;顾客说,微波炉很费电,他家的微波炉一开就“烧保险”,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说的?应该用什么科学术语表达他们的意思?你能解决他们的矛盾吗?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运动状态及物体形状有关等。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发生变化吗?要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设计什么实验?要说明上述的其他观点又应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循序渐进,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好奇心、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学生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为什么有“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提出一个常见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引导学生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列出表达式。在惯性定律中,常见的提问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说法对吗?”由于设问的语言抽象,加之与生活经验的矛盾,让学生无法作答。我尝试在提供器材的前提下,问“你有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吗?小车为什么运动呢?”学生通过用手推小车,并能解释是手对小车施加了力,此时教师可追问“不借助手推,能否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小车运动?”此时学生(也可能是部分学生)就会想到让小车从坡上滑下,在听取了他们的理由后,就让学生自己分析“是否一定要用力(如推,拉等)才能使小车运动?”从而引导到上述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事实证明,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就可以用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学生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宽问题空间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自然现象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提问:急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学到声光现象时提问:雷电是怎么回事呢?你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在学习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提问:我国派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舰艇在护航时,为什么不采用横向编队而采用纵向编队?杜蒲有诗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里面又包含着那些物理知识?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拓宽、发散了思维的空间。
总之,创造思维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我将于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 创造思维 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创设学习情景、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而创造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敢于提问,先求同后求异,易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因此,实施物理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它是刺激人的大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物理问题”就是一种方法。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使可口可乐易拉罐变瘪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金属制的瓶为什么会变瘪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设置物理问题 、培养探究能力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等;结合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中的什么有关?撑杆跳高属于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游泳与浮力中的哪个因素有关?在讲电能与电功率的区别时,引出一个故事:商场中,一位顾客和一位卖微波炉的售货员出现了不同意见。售货员说,微波炉很省电,用它加热食物花不了多少电费;顾客说,微波炉很费电,他家的微波炉一开就“烧保险”,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说的?应该用什么科学术语表达他们的意思?你能解决他们的矛盾吗?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运动状态及物体形状有关等。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发生变化吗?要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设计什么实验?要说明上述的其他观点又应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循序渐进,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好奇心、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学生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为什么有“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提出一个常见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引导学生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列出表达式。在惯性定律中,常见的提问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说法对吗?”由于设问的语言抽象,加之与生活经验的矛盾,让学生无法作答。我尝试在提供器材的前提下,问“你有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吗?小车为什么运动呢?”学生通过用手推小车,并能解释是手对小车施加了力,此时教师可追问“不借助手推,能否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小车运动?”此时学生(也可能是部分学生)就会想到让小车从坡上滑下,在听取了他们的理由后,就让学生自己分析“是否一定要用力(如推,拉等)才能使小车运动?”从而引导到上述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事实证明,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就可以用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学生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宽问题空间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自然现象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提问:急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学到声光现象时提问:雷电是怎么回事呢?你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在学习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提问:我国派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舰艇在护航时,为什么不采用横向编队而采用纵向编队?杜蒲有诗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里面又包含着那些物理知识?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拓宽、发散了思维的空间。
总之,创造思维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我将于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 【发布时间】2023/6/29 19:57:43
- 【点击频次】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