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规则示意图:助推大班幼儿提升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罗智敏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就我园目前大班幼儿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控制约束能力较弱、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以及规则要求难以记忆。因此我园针对此现状不断研磨,研讨出以下策略来助推幼儿提升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些策略的支持下,幼儿不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
  关键词:自我管理;规则示意图;助推;提升
  一、自我管理规则示意图的含义
  “自我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幼儿自我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幼儿通过意识与行为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心里状态。规则是指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物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本文中自我管理规则示意图是指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活动要求、方法、过程、规则等,巧妙地利用图片、文字、标记、符号等展现出来,将抽象的规则直观化、操作化,并恰当地呈现在孩子最需要的场所,提供一种行为的暗示和引导,不断促进幼儿养成自主、自然、有序、文雅等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优化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管理。
  二、大班幼儿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在幼儿园,幼儿的学习在其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中自然地发生着并持续地进行着,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幼儿园大班又是幼小衔接的最主要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在逐渐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在生活中“主动建构”,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积极的管理,既能充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又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坚毅的品格、社会交往、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有利于幼儿性格的塑造,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对大班幼儿生活上进行自我管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控制约束能力较弱
  大班的幼儿经过两年的幼儿园教育,虽然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比如吃饭前要如厕,吃好要收拾桌面,起床要叠被子等,但是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要求、规则却总会忘记、忽视,甚至图省力不去执行,比如洗手环节要求幼儿要用七步洗手法,抹洗手液的时候要关掉水龙头,保持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而大部分孩子洗手时先打开龙头打湿手,然后挤一点洗手液手心一搓用水冲干净就完事了。大班幼儿自我控制和约束力仍需加强,需要教师经常地提醒督促。
  (二)组织协调能力不强
  幼儿在幼儿园过着几十个人的集体生活,在这里他们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一定的秩序,需要幼儿处理好自己与集体、自己与同伴的关系,生活才会有序。比如吃饭环节,每个盆只有一个勺,孩子们不会像大人一样自觉的排队,把盛饭的机会让给别人,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总是匆匆地洗完手去争当第一个盛饭的人,于是盘子、碗打翻的现象总是屡屡发生。大班幼儿虽然社会交往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在生活中需要有显现的规则时刻提醒、约束他们。
  (三)规则要求难以记忆
  大班班级中一般有32人左右,要让这么多的孩子在固定的空间里有序地生活,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则,在进餐进点环节要求幼儿自主取餐,取餐时盛饭菜的顺序、排队的要求、行进路线、进餐行为等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可是规定一旦多了,往往会出现记住这一环节忘记那一环节的情况,所以将具体的生活内容、要求规则显性地展示在环境中,时刻提醒幼儿非常的重要。
  分析以上现状,用规则示意图来提升幼儿生活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助推幼儿提升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规则示意图的设计
  1.因班制宜确定内容
  围绕生活各环节,每个班级的孩子能力及生活常规不一样,对规则示意图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一些规则示意图并不适合不同班级,内容也并不是规定的。研究初期,教师会根据本班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的现状,与幼儿共同寻找存在问题较多的生活环节,并根据这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相应内容的创设。如大二班幼儿觉得洗手环节大家都能做到节约用水、七步洗手、保持地面干净、不拥挤等要求,所以只需要幼儿园提供的七步手法的示意图,不需要进行其他的补充。而大一班,很多孩子觉得洗手时特别拥挤,有的幼儿擦肥皂的时候总是不关水龙头,所以需要把洗手规则、要求张贴在洗手间,对幼儿进行提醒。针对确定的环节不一样,每一个环节各班的经验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如进餐环节,大一班自主取餐习惯比较好,能力也比较强,但是进餐时讲话玩耍的人比较多,所以进餐环节的示意图重点是保持安静、细嚼慢咽,吃完收拾桌面等内容。而大三班温馨进餐的示意图,则是根据现状制定了取饭时的路线图,取饭量及拿取方法等内容。这样因班制宜的内容确定,不仅体现了班本化,更凸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班根据孩子们的经验及生活常规讨论、确定了以下内容:
  表1:班级中所确定的规则示意图的相应环节










  2.因班制宜选择形式
  规则示意图的创设有多种形式,照片、图片、符号、图文、标志等是教师和幼儿常选的方法。看似一个巧小的标志、一句简短的提示、一张温馨的图片,在幼儿一日生活自主管理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会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形式。
  (1)活动照片
  大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字还是不认识,一些较难理解的要求图片选择不佳会不理解,符号、标志也许不明白,而照片真实、清晰,比较适合难以理解的环节。在活动中若采用幼儿活动时的照片,让幼儿本身参与示意图,不仅可以一目了然,还会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值日生工作流程图,值日生的工作在一日生活中很多环节都涉及,作为幼儿往往玩着玩着就忘记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于是教师将幼儿平时值日的照片拍下来按生活流程张贴好,这样无论哪一位幼儿当值日生,都能清楚的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而且能够检查自己是否每一样事情都完成。





    图1:我是值日生照片流程图
  (2)自制图片
  图片是幼儿园最常用的示意图之一,它不仅可以装饰教室、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图片有着示意的功能,因为它不需要字符,也能让幼儿知道或猜测是什么意思。比如:点心环节, 因为每天的点心都会不一样,种类也较多,数量也不同,所以幼儿几乎都会问:老师,这个枣子几颗?小饼干可以拿多少?坚果是几颗的等问题。所以,为了让幼儿清楚每天的点心数量及搭配的方式,教师需要准备示意图,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点心取多少量,不一样的组合可以怎么样搭配。由于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会自己画图并用圆点表示数量,取点心的时候,就知道了我可以怎么选,选多少。






    图2:自制点心示意图
  (3)图文结合
  图文,既有图片、又
有文字,这对于幼儿园
大班幼儿是比较适用,
幼儿可以猜测图片信
息,同时也满足了部分
幼儿对文字的兴趣。而        图3:自制图文“我是值日生”
图文形式的示意图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运用前书写的已有经验或者绘画的方式与教师一起设计。比如:值日生。大班幼儿已具有自我服务的能力及服务他人的意识,所以我们班级内设立了“值日生”项目,而值日生到底可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间做,谁来做,需要师幼一起商讨。最终,要将商量的结果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展出,让每个幼儿都清楚,今天是谁值日。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之后还可以设计值日生制度、值日生奖励等等。
  (4)个性化标志
  标志比起照片、图片,可能没有那么显眼,但是,往往一个点或者一个箭头、一条横线等简单的标记,就会引起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园,很多班级都会有这样的标记,而它的出现,一定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并设计的。所以,看似不起眼,但是作用却很大。比如:午餐分流。午餐前,幼儿需要如厕、洗手、喝水、拿餐盘、拿毛巾、再打汤、盛饭。一个教室,这么多幼儿进进出出、来来回回,教师很难同时管理这么多地方;再者,一窝蜂的幼儿一起如厕、盛饭,等的时间较长,造成了拥挤;因为拥堵,所以常常造成饭菜倒翻的现象。所以,午餐分流很关键,行走路线也很重要,通过师幼讨论,设计教室路线分流,一个箭头一条短线就能让幼儿知道哪边进,哪边出,哪里需要特别小心。喝水区域喝水时,为了避免拥挤,教师会鼓励幼儿在有需要的时候自主喝水。但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零零落落的幼儿拿着水杯在教室走来走去,有的在区域、有的在床边、有的在座位、还有
的在走廊,出现了较大
的安全隐患,比如:走
廊发生打闹、教室地面
到处有水渍等等。所
以,还是需要设计某个
区域让幼儿喝水,而这           
个区域只用一个标志           图4:自制班级个性化标志
就可以解决。          
  (二)规则示意图的运用
  1.梳理目标
  提高幼儿一日生活自主管理能力,首先要明确幼儿现有的水平及将要达到的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大致有入园时光、趣味盥洗、温馨进餐、轻松如厕、科学喝水、活动自护、甜蜜午睡、幸福离园等八大生活环节。教师根据“指南”要求,从大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将每个环节幼儿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梳理,并对每个环节的指导要点作出具体、详尽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2:大班幼儿八大生活环节的常规目标和指导要点
































  2.发现问题
  在各个生活环节中,规则示意图的创设运用减少了教师说教的频率,增加了幼儿的无形学习,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规则示意图固定死板型
  幼儿初升大班后,教室格局有了变化,活动场地变大了,教学用具多了,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情况。在帮助大班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针对幼儿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示意图。严格按照一日流程中的各大环节设计的规则示意图较死板,因为生活中很多环节是流动的,示意图不能跟随幼儿的活动过程而无法起到提示的作用。例如:趣味盥洗和温馨进餐环节,趣味盥洗是站在原地完成洗手的任务的,而温馨进餐需要进行流动式的自主取餐,这样一来,适合趣味盥洗环节的墙面示意图就不一定适合温馨进餐环节了,墙面的提示显然不能满足流动式的要求。
  (2)规则示意图变得可有可无
  在帮助大班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针对幼儿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示意图。在前期的规则示意图的创设中,教师和幼儿只是把需要的内容及要求用图片文字结合张贴在墙面上,形式上没有考虑环节的需求,无法起到提示的作用。渐渐地,在各环节中,产生了可有可无型的创设,挂在墙上的规则示意图形同虚设。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和幼儿将各种形式进行整合、创新,设计更适宜的物化创设来满足各环节的不同及幼儿的需求。 
  3.调适优化
  根据以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尝试做了内容的调适和形式的调整,来确保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内容的调适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调适后的班级公
约是围绕班级基本常
规为内容制定的,把来
园时间、基本常规、同伴        图5:班级公约
交往、午睡常规都进行了结合,班级常规落在实处,更好地促进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形式的调整
  让规则为幼儿服务。各环节的规则示意图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而且每一环节的形式只要幼儿有需求,即可做出改变,让规则为幼儿服务,让幼儿能够更有规则和条理的进行各项活动。如:温馨进餐环节,只有打餐环节的示意图,幼儿从打好到幼儿座位时,人来人往,吵杂,不时会发生碰撞的情况。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情况,那不仅需要自主打餐的物化提示,更需要流动式行进过程的提示,我们利用桌子的摆放位置或者行进路线标志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6:图文结合的温馨进餐         图7:桌子的摆放及地面小脚丫
  
  
  
  
  

  图8:桌面餐盘固定点                        图9:地面行进标识
  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为了提高幼儿参与规则执行的积极性,在讨论、交流后,幼儿积极参与了规则图的设计与制作,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和想象力,让幼儿参与设计,更易于幼儿自身理解。制作中幼儿发现,规则图中允许做的事情和禁止做的事情贴在一起比较容易混淆,怎么样才可以更加方便又快速地知道这一环节的规则呢?师幼共同设计了“红黄蓝规则图”:红色(禁止性条目)、黄色(提示性条目)、蓝色(鼓励性条目)。如趣味盥洗环节:红色——开着水龙头搓手、把水洒在地上;黄色——节约用水、擦手、控制水流;蓝色——七步洗手法、自主洗手、擦手。各环节的规则示意图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而且每一环节的形式只要幼儿有需求,即可做出改变,让规则为幼儿服务,让幼儿能够更有规则和条理的进行各项活动。这样在活动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明显增强,并会相互督促同伴共同遵守,对规则的维护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体验到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活动质量。
  
  
  
  
  



       图6:红黄蓝规则示意图             图7:红黄蓝规则示意图
  以上各种形式结合的规则示意图都能有效促进班级幼儿形成有序的班级常规,保证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3)策略的更进
  除了多种形式示意图的结合外,在实际过程中教师会将音乐、闹钟等声音加入物化创设中,从而帮助幼儿生活、游戏、交往。
  如甜蜜午睡,利用图文的形式虽能让幼儿非常直白的明白午睡时“我该干什么”,但并不能从心理上让幼儿感受到午睡的甜蜜性。如:教师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从进入午睡室开始,就让幼儿沉浸在音乐中,让幼儿明白不同的音乐节奏是做不同的事情,节奏稍快的是做入睡前的准备,节奏缓慢悠扬的是躺下来闭上眼,声音越来越轻是告诉幼儿要睡着了。音乐的融入,有效地代替了教师的提醒、督促,增加了午睡环节的温馨、祥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更有意思、更有趣。 
  四、规则示意图的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时间对大班幼儿生活规则示意图的研究,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实践这样的过程,让孩子们清楚在幼儿园一天的时间安排,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的示意图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幼儿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1.自我管理意识逐渐增强
  规则示意图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让幼儿凭借自身的思考,判断,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不断获得经验,建构自我服务意识,从而学会了自我管理,规范了幼儿的行为习惯。
  2. 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提升
  自理能力是评价一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第一步。在生活中给予幼儿充分自理的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比如晨间劳动环节,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把晨间劳动的内容和要求展示在墙上,并设置了劳动内容记录表,告诉幼儿每天来园的前三位小朋友当值日生负责晨间劳动,每做一样事情便在表格中进行记录,让其他的小朋友知道哪些事情已经做了,哪些事情还没有做,便于其他小朋友有目的的劳动,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幼儿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也很好地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 )幼儿核心素养逐渐提升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恪守“幼儿为本”的原则。无论什么时候都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放在首位,成为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在“温馨进餐”环节物化创设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就取餐前要做什么、怎样取餐、怎样文明用餐、餐后怎样整理等内容展开讨论。然后基于幼儿的经验,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相关内容,并开展“办法大收集”活动。还积极鼓励孩子与同伴合作,借助绘画、图片、符号等形式进行进餐规则示意图的创设,让示意图发挥教育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合作、交往、观察、辨别、绘画水平等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升。研究的实施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保教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自我管理、学会共处、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他们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能力得到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班级中三位教师不断研磨、交流讨论、反馈,通过自查以及三位教师间的互查等形式进行每日现场观察,找准幼儿在八大生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运用理论分析,综合提炼等多种形式,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实施一年来,三位教师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细化了一日生活组织与优化,制定了一日工作流程图,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保教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季梅,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00
  [2] 虞永平.幼儿园规则教育与幼儿发展[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35-60
  [3]马兰,陈世联.偶然事件及幼儿园班级规则的生成 [J].幼儿教育导读.2014.02.12-15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5-35
  [5]蔡春美等.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72
  [6]侯素雯,林建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6-89
  [7]刘晶波.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6-58

  • 【发布时间】2023/6/29 19:56:58
  • 【点击频次】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