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素质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来,特别是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其理论的探讨已日趋成熟并逐渐为国人所接受,但其实践的模式应该说还是不成熟的,人们对其认识与理解的分歧依然很大,众说纷纭。那么,究竟该怎样来理解素质教育呢?我认为,素质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特长、能使个人的天赋和潜能得到发掘与展现,以培养现代国民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使其能适应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以创新教育为实施关键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下的产物。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个人才能的发展与展现,它要求充分体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而且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的施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质量观:应试教育培养的是高分低能儿,知识面狭窄,道德与个性发展不完美的人,即片面发展的人;而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知识又有能力,既有专业又博学多才,既有崇高理想和道德,又有健全个性和人格的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应试教育的终结者。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我要说我们应该是应试教育的掘墓人,是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不论是愉快教育、爱心教育、情景教育、挫折教育,还是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或者诸如此类的其他各种素质教育实践,都难以给素质教育一个既定的框架,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从人的本质认识出发,素质教育要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应从人的本质属性上去拓展人发展的可能空间”。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素质教育将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成人(基础教育)和成才(职业教育),要求人在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换过程中要注重个性,挖掘潜能。
(二)是从创新教育的认识发展出发,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整体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三)是从学生质量标准的分析出发,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由四个因素和三个层次构成,四个因素即身心素质因素、思想品德素质因素、科学文化素质因素和实践素质因素;三个层次即身心素质是前提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是保障,实践素质是素质高低的集中体现(或最终效果),是人的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投身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
(四)是从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看,素质教育要求一个人走向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学术价位(学历),职业道德品质,开创性精神。
(五)是从能否适应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看,素质教育要求一个人要具备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适应与协调。
四、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系统性: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来投入,来探索,来开拓。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网络,缺一不可。有的家长认为:只要交了钱,把学生送到学校,学生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了,学生成绩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一侓应由学校负责;有的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品德工作时,不注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不注重社会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结果导致了工作顾此失彼,不见成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还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了解、沟通、协调,要让全社会都来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都来支持和推行现代教育改革。
(二)目标确定性: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三)模式不确定性:愉快教育也好,启发式教育也好,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一种既定的框架,只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天赋、潜能的挖掘与施展,我们都应积极倡导,大力尝试与推行。
(四)继承性:素质教育虽然与应试教育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价值观、实践观,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应试教育的可取之处。有人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同的另一个极端,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我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应试教育的开拓与创新,是应试教育的完善与升华。
(五)理论和实践的双操作性:虽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其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我们不能一哄而起,树倒猢狲散,不能只顾喊得震天价响,喋喋不休,而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和领会。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哪怕在某一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值得推崇的,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要敢于在这方面下功夫,去开拓和创新。
五、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就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我们的教育就仍然是一种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绝对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所能培养的素质,素质教育也能够培养,应试教育所不能培养的素质,素质教育仍然能够培养;只要进了素质教育的熔炉,出来的全是上等“钢材”,想用在哪儿都可以。这种认为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要求人全面发展,尽可能施展才能,个性不受限制和束缚,并非也不可能使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不是万能的。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客观,不能摆脱了一个极端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素质教育中对人才的界定要客观。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许多家长一心只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一些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都未能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甚至一些老师“朽木不可雕也”的言语都体现了他们对人才评价的偏颇。
常言道:十个手指有长短,人的能力有大小。“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一滴水珠都能折射出一个美丽的太阳。”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才”有大小,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我认为,学生出生社会,只要能够独立生活,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不给人们造成危害和损失,他总能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他就是人才。如果我们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不加以诱导转化,而是一口否定,甚至将学生拒子于门外,逐之于社会,那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我们教育者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四)素质教育中对人才的考核要科学。
素质教育是在深入批判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应试教育”的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为了能更好地选拔人才,更好地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考试还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我们要改革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如参加课外活动、业余知识竞赛等均可记一定的分值,累计积分占学期成绩的一定比重,加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成绩或等级,即“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积极、大胆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和谐、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袁振国著
《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张行涛 郭东岐主编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 钟启泉主编
《教师科学素养》四川大学出版 姚文忠主编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自推行以来,其理论的探讨已日趋成熟并逐渐为国人所接受,但其实践的模式应该说还是不成熟的,人们对其认识与理解的分歧依然很大,众说纷纭。那么,究竟该怎样来理解素质教育呢?我认为,素质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特长、能使个人的天赋和潜能得到发掘与展现,以培养现代国民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使其能适应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以创新教育为实施关键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下的产物。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个人才能的发展与展现,它要求充分体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而且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的施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质量观:应试教育培养的是高分低能儿,知识面狭窄,道德与个性发展不完美的人,即片面发展的人;而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知识又有能力,既有专业又博学多才,既有崇高理想和道德,又有健全个性和人格的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应试教育的终结者。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我要说我们应该是应试教育的掘墓人,是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不论是愉快教育、爱心教育、情景教育、挫折教育,还是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或者诸如此类的其他各种素质教育实践,都难以给素质教育一个既定的框架,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从人的本质认识出发,素质教育要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应从人的本质属性上去拓展人发展的可能空间”。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素质教育将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成人(基础教育)和成才(职业教育),要求人在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换过程中要注重个性,挖掘潜能。
(二)是从创新教育的认识发展出发,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整体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三)是从学生质量标准的分析出发,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由四个因素和三个层次构成,四个因素即身心素质因素、思想品德素质因素、科学文化素质因素和实践素质因素;三个层次即身心素质是前提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是保障,实践素质是素质高低的集中体现(或最终效果),是人的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投身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
(四)是从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看,素质教育要求一个人走向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学术价位(学历),职业道德品质,开创性精神。
(五)是从能否适应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看,素质教育要求一个人要具备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适应与协调。
四、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系统性: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来投入,来探索,来开拓。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网络,缺一不可。有的家长认为:只要交了钱,把学生送到学校,学生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了,学生成绩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一侓应由学校负责;有的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品德工作时,不注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不注重社会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结果导致了工作顾此失彼,不见成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还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了解、沟通、协调,要让全社会都来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都来支持和推行现代教育改革。
(二)目标确定性: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三)模式不确定性:愉快教育也好,启发式教育也好,我们不必去刻意追求一种既定的框架,只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天赋、潜能的挖掘与施展,我们都应积极倡导,大力尝试与推行。
(四)继承性:素质教育虽然与应试教育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价值观、实践观,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应试教育的可取之处。有人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同的另一个极端,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我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应试教育的开拓与创新,是应试教育的完善与升华。
(五)理论和实践的双操作性:虽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其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我们不能一哄而起,树倒猢狲散,不能只顾喊得震天价响,喋喋不休,而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和领会。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哪怕在某一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值得推崇的,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要敢于在这方面下功夫,去开拓和创新。
五、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就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我们的教育就仍然是一种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绝对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所能培养的素质,素质教育也能够培养,应试教育所不能培养的素质,素质教育仍然能够培养;只要进了素质教育的熔炉,出来的全是上等“钢材”,想用在哪儿都可以。这种认为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要求人全面发展,尽可能施展才能,个性不受限制和束缚,并非也不可能使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不是万能的。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客观,不能摆脱了一个极端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素质教育中对人才的界定要客观。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许多家长一心只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一些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都未能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甚至一些老师“朽木不可雕也”的言语都体现了他们对人才评价的偏颇。
常言道:十个手指有长短,人的能力有大小。“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一滴水珠都能折射出一个美丽的太阳。”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才”有大小,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我认为,学生出生社会,只要能够独立生活,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不给人们造成危害和损失,他总能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他就是人才。如果我们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不加以诱导转化,而是一口否定,甚至将学生拒子于门外,逐之于社会,那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我们教育者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四)素质教育中对人才的考核要科学。
素质教育是在深入批判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应试教育”的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为了能更好地选拔人才,更好地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考试还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我们要改革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如参加课外活动、业余知识竞赛等均可记一定的分值,累计积分占学期成绩的一定比重,加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成绩或等级,即“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积极、大胆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和谐、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袁振国著
《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张行涛 郭东岐主编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 钟启泉主编
《教师科学素养》四川大学出版 姚文忠主编
- 【发布时间】2023/6/29 19:54:01
- 【点击频次】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