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打造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丁巧玲

【机构】 盐池县第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本高效课堂”就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长需要。即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又能在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师生共建的生态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头等重要的任务,文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阅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立足文本,正确合理的解读文本是关系打造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成败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 反复研读,字里行间寻找叩击自己心灵的文字
  初见文本,教师理应以普通阅读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这样说:“慢慢走,欣赏啊!”作为教师与文本初见时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心浮气乱都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致命之伤。放松心态,忘记教学任务,从容的与文字交流。用悠然的心与作者对话,字里行间感悟撞击心灵的瞬间。慢慢走,细细悟,在文字中徜徉、欣赏,用自己的生命、灵魂感受文字的力量。当你的心被温柔了、幸福了、震撼了,那这样的文字就是我们在课堂中需要引导孩子们细读品味的。鲁教版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初读时便被父亲执着的爱所打动。带着父爱的执着再次品读文本时,文中这样一段时间的罗列深深地叩击了我的心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在众人全部放弃,连阻挡都没有的时候,这位父亲仅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如何能担当这36小时的挖掘?一个简单的“挖”蕴含的又是怎样的“情”?当这段文字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情景再现,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父亲时;当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不同的方式读出四个时间的罗列时,那如山的父爱,就扎根学生的心中了。不必过多的讲解,通过一个字、一个词就可以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了,就可达到对人物形象、情感的通透理解,目标达成高效简洁。“慢慢走,欣赏啊!”我们在慢走的过程中,岂止是欣赏,是品味,是共鸣,是升成。
  二、关注学情,在文本中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语言规律
  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是生本高效课堂中最为鲜明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是关注学情的首要任务。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因此,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三、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面对专家及编者从浩瀚的语言文字中斟酌而出的精品,每篇文本所涉及教学点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就需要找到最为准确的切入点,达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情”和“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与《课标》中所提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谋而合。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让智慧充实课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在宋庆龄的故居人们为什么不与故居合影,却要与南方最为普通的树种——樟树留念呢?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最佳的切入点。从这个切入点就可以找到描写樟树的段落、句子,在品味樟树的枝繁叶茂、不被虫蛀的特点时,宋庆龄的品质自然而起。写樟树就是写宋庆龄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顺势而出,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四、深入挖掘,寻找文字背后语言蕴藏的情感
  于永正老师曾经这样说:“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课标》中这样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深入的挖掘文本,才能在深层次的解读中寻找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才能引导组织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给予树》,于永正老师把“给予”解读为“给予意味着失去,给予意味着得到,给予意味着高尚”。王崧舟老师在《望月》一文中,就将明月解读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三个层次,让学生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绝妙境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智慧的教师会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荣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个简短有力的“走”字背后蕴含着怎么样的情感呢?选择了棋盘陀就是选择了不归路,这豪迈的抉择背后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当孩子们借助时代的背景走进英雄的心灵,感悟民族的爱与恨时,幼小的的灵魂怎不会被震撼?这样一个仅有7笔的汉字就跨越时空,将其背负的所有情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发芽,生本高效的课堂收益显赫!
  立足文本,就能在咬文嚼字中感受民族语言的精妙;立足文本,就能在学生自主张扬个性的过程中彰显语言文字的美;立足文本,就能在书声朗朗中中扎根语言的“本”,实现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立足文本,正确的解读文本就能打造出精彩的小语课堂。
  • 【发布时间】2023/6/29 19:51:14
  • 【点击频次】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