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分类施教经验谈
【关键词】 ;
【正文】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因素及家庭条件等方面不同,造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语文学习上,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差异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这些差异造成的结果是学习语文的情趣差异大,学习成绩差异大,甚或是人生道路的差异大。如何消弭和减少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长期以来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
本人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学生学习、家庭等相关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因材施教。具体的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摸底,注意观察他们在上课时的思维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对他们进行大致的分类,然后因材施教。
一、关于“智情双优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这类学生智商高,情商也高。他们不仅天赋好,而且勤奋刻苦,自我管理能力强,有自信心,有驾驭和支配自己和别人的欲望及能力。在语文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不管是学习艰涩难懂的古文还是进行课文立意的提炼,都能快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我组织的历次语文比赛和演讲中,他们都是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此类学生,仅仅满足于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我的做法是,既让他们“吃的好”,又让他们“吃得饱”,及时给予有难度的知识方面的补充,多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有的学生我甚至提供他们一些严重超纲的内容让他们学习,定向培养他们的专长。
关于“智差情优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干生”。在语文课上这部分学生与上述一类学生相比,记忆力、理解力较差,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如前者,而学习积极性却并不差。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与自己的努力不成比例,进而造成自信心不足,内向少言,日常交往圈子少,课余生活不丰富。对此类学生,我更多的是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和方法上的指导。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给他们提供名人传记让他们阅读,与他们谈心,讲人生的坎坷和生活的复杂,让他们用平常心对待成绩,用努力去提高成绩,从而给他们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在学习方法上我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在学习内容上给予具体的帮助,课后为他们开设“加油站”,帮他们补充知识点缺漏,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开拓视野,宽广胸怀,轻装上阵,争取更大的胜利。
二、关于“智优情差生”
这部分孩子有人善意的称其为“捣蛋鬼”。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表现是:理解问题快,人很活跃,但上课分神,下课不完成作业,学习不上正轨,胸无大志,缺乏对人生和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此类学生,我的做法有三:首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充分发挥语文课育人的优势,利用一切机会为他们的思想进行“充电”,用正确的思想给他们“洗脑”,多给他们讲身边成功人士的故事,用模范的力量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严格管理,督促他们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他们的散漫脾气,坚决制止违反校纪校规的事,这是一条红线,不能有丝毫的跨过。三是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语文作业必须限时完成,教师要跟上督促和检查。同时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正确的轨道,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只要态度转变了,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班级中那些最赋潜力最有爆发力的学生——传统意义上的“黑马”。
三、关于“智差情差生”
其实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科目,老师们都会发现,每个班级或多或少的存在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不想学习,也不愿学习,甚至在班里还是个惹事捣蛋的主,整天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记得我们班里有六七个这样的孩子,他们被班主任安排在一起,于是教室的东北角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每次上语文课,这里总是杂音不断,有的老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结果这些孩子闹得更凶。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拆掉“三角区”,然后从学习到生活以致于思想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学期末,王逸的习作《真情永不忘》在一份省级学生杂志上发表,王然的激情演讲在全市造成轰动,被选送到电视台播出。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孩子没有坏孩子,学生都是好学生,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出发点。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我们只是注重选拨那些“一线生”,那是教师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做伯乐,更应该要求教师作园丁,如果我们只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拨出来,那么教师就没有起到一个园丁的作用。因此,我想告诫同事们的是,对此类孩子,不要失去信心,不要丧失对这部分学生的热情。对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足够多的耐心,足够多的热情,足够多的勇气和力量。生活上,要比其他学生多关照一点,学习上,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在此类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语行动尤其要慎重,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不管是平时相处还是批评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
总之,让学生心理得到满足和愉悦,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和欲望,便会对集体更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改变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本人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学生学习、家庭等相关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因材施教。具体的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摸底,注意观察他们在上课时的思维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对他们进行大致的分类,然后因材施教。
一、关于“智情双优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这类学生智商高,情商也高。他们不仅天赋好,而且勤奋刻苦,自我管理能力强,有自信心,有驾驭和支配自己和别人的欲望及能力。在语文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不管是学习艰涩难懂的古文还是进行课文立意的提炼,都能快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我组织的历次语文比赛和演讲中,他们都是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此类学生,仅仅满足于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我的做法是,既让他们“吃的好”,又让他们“吃得饱”,及时给予有难度的知识方面的补充,多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有的学生我甚至提供他们一些严重超纲的内容让他们学习,定向培养他们的专长。
关于“智差情优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干生”。在语文课上这部分学生与上述一类学生相比,记忆力、理解力较差,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如前者,而学习积极性却并不差。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与自己的努力不成比例,进而造成自信心不足,内向少言,日常交往圈子少,课余生活不丰富。对此类学生,我更多的是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和方法上的指导。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给他们提供名人传记让他们阅读,与他们谈心,讲人生的坎坷和生活的复杂,让他们用平常心对待成绩,用努力去提高成绩,从而给他们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在学习方法上我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在学习内容上给予具体的帮助,课后为他们开设“加油站”,帮他们补充知识点缺漏,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开拓视野,宽广胸怀,轻装上阵,争取更大的胜利。
二、关于“智优情差生”
这部分孩子有人善意的称其为“捣蛋鬼”。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表现是:理解问题快,人很活跃,但上课分神,下课不完成作业,学习不上正轨,胸无大志,缺乏对人生和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此类学生,我的做法有三:首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充分发挥语文课育人的优势,利用一切机会为他们的思想进行“充电”,用正确的思想给他们“洗脑”,多给他们讲身边成功人士的故事,用模范的力量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严格管理,督促他们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他们的散漫脾气,坚决制止违反校纪校规的事,这是一条红线,不能有丝毫的跨过。三是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语文作业必须限时完成,教师要跟上督促和检查。同时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正确的轨道,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只要态度转变了,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班级中那些最赋潜力最有爆发力的学生——传统意义上的“黑马”。
三、关于“智差情差生”
其实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科目,老师们都会发现,每个班级或多或少的存在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不想学习,也不愿学习,甚至在班里还是个惹事捣蛋的主,整天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记得我们班里有六七个这样的孩子,他们被班主任安排在一起,于是教室的东北角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每次上语文课,这里总是杂音不断,有的老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结果这些孩子闹得更凶。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拆掉“三角区”,然后从学习到生活以致于思想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学期末,王逸的习作《真情永不忘》在一份省级学生杂志上发表,王然的激情演讲在全市造成轰动,被选送到电视台播出。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孩子没有坏孩子,学生都是好学生,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出发点。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我们只是注重选拨那些“一线生”,那是教师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做伯乐,更应该要求教师作园丁,如果我们只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拨出来,那么教师就没有起到一个园丁的作用。因此,我想告诫同事们的是,对此类孩子,不要失去信心,不要丧失对这部分学生的热情。对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足够多的耐心,足够多的热情,足够多的勇气和力量。生活上,要比其他学生多关照一点,学习上,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在此类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语行动尤其要慎重,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不管是平时相处还是批评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人格的尊重。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
总之,让学生心理得到满足和愉悦,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和欲望,便会对集体更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改变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 【发布时间】2023/6/29 19:48:56
- 【点击频次】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