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回归本性!

 

【作者】 张利平

【机构】 响水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曾一度走入“工具论”的“迷圈”:忽略了语文学科固有的人文内涵,支离破碎的文章分析,烦琐乏味的题目操练,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了兴趣。可时下,我们似乎又看到另一种现象渐成蔓延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人文性,课堂自由散漫,表面上气氛热烈,但语文课却走样变形。
        语文课积弊甚多,需要改革,但是,不管怎样改革,语文课还应该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语文课要能体现语文的本质属性,即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了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发展。例如,语文课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品味,重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语文情境的创设,重视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发现等等。因此,真正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总之,语文不姓“数”(数理化),也不姓“政”(政史地),语文始终姓“语”。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 ,这个底线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
        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途径是培养语感,而诵读,就能有效地养成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诵读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诵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由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朱熹对读书之法也有个精辟的论述,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意必若出于吾之心。”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朗读的效果。读是悟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语感的积累,读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进入文学的殿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反复诵读,进而对作品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感受道语言的音韵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获得亲历亲受般的感悟,使文本包蕴的思想情感真正渗入到学生心灵。
  由此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语文教学必须要返璞归真,而返璞归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记:离开朗读,语言是学不好的,语文是学不好的。
        但是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上,朗读在大多数情况下却依旧只能以附属点缀的身份出现。“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见书声琅琅”。这绝对是不正常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她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不朗读就感受不到什么叫倾情投入,什么叫余音绕梁,什么叫润物细无声,什么叫直抵灵魂深处,不朗读就发现不了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是多么的丰姿绰约、美不胜收!
  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语文教学是借助一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其思想认识、思想境界,充实其精神灵魂的。这是语文课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融入文本,和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产生感情,产生共鸣,甚至感同身受,悲喜相和,心灵受到触动和冲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才能整整得到感悟和收获。这个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的过程,也即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素养、人文情怀以及审美价值内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文学习就会落空。而这个过程是语文教师和其他任何高科技所不能代替和无法代替的。
  张志公先生说:“任何的延伸与拓展都应以更好地理解赏析文本为基点,不能喧宾夺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接近、触摸文本,感受文本的无穷魅力。当前,语文教学主要的问题是普遍轻视或忽略文本的阅读,“非语文化和泛语文化”倾向比较严重。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能很好地接触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深挖细究”,随意拓展和延伸,甚至“天马行空式”地自由发挥,这种忽视文本而四处联缀、多方求索的做法,固然有其出发思维、拓展知识的作用,但那只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学生所学习的文本,每一篇都是一个缤纷绚丽、多姿多彩的世界,或有朦胧素淡的清幽,或有峥嵘崔嵬的奇特,或有云蒸霞蔚的壮丽,或有闲云野鹤的恬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性和理性的世界,去感知语言文字,赏析协作技巧,探求言外之意;去贴近作者,和作者对话交流,了解所思所想,体悟人生真理。学生读懂了文章,获得了知识,触动了心灵,明白了道理,享受了愉悦,获得了知识,进而才能“走出教材”,实现知识的延伸,能力的迁移。
  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师不妨放下沉重的面孔,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概念负荷,尽量减少阅读目标,尽可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里、从学生生命成长点上,寻找契合点,使他以一种愉快的心境积极地进入文本阅读情境之中。教师不要用现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己走进文本”,而应积极地营造让学生沉浸于文本阅读的宽阔自由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别体验,让心灵与心灵平等对话,让火花与火花碰撞。那么学生就能“用初次的眼光”去阅读、倾听,去观察、感受、思考,完全进入文本的世界,享受阅读过程带来的快乐和体验。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是很多的,或故事引路,或问题置疑,或朗读品味,或咀嚼吟咏,或情境再现,或联想想象等等。教师应自觉走下讲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拥有充裕的时间和自由的意志来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思考文本,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切不可操之过急。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甚了解,教师再好的讲解,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地领会和接受。
  总之,语文教师就是要运用各种策略和智慧把学生拉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欣赏美景、演绎故事、分享体验,这既是语文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课堂设计往往以教材和“教参”为依据,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情感,说穿了,这种课只是为教师自己设计,只是为了自己好教,而不是为了学生好学。殊不知,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实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志。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适应学生合理的主观情感和独特意志,承认学生是“独特的自我”,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硬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人之规律强加给学生,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求答案。
  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在体验文本和自我体验的实践中,调动了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了思维,获得对作家文本最深刻的领悟。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本要求。那种摒弃富有丰厚底蕴的文化,摒弃学生个性的自主体验,不能让学生心灵悸动、诗意飞扬的语文课,肯定是苍白干瘪、索然寡味的。语文教学,应该呼唤学生自主体验的回归!
  • 【发布时间】2023/6/29 19:47:36
  • 【点击频次】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