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关键词】 ;
【正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课堂提问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准确、恰当、有效、巧妙和艺术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那么,有效课堂提问应把握哪些原则呢?
一、提高备课时效,为有效提问奠定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要准备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次我们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二、优化时间安排,抓住每个提问点提问
认真备课除了要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学生才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我自己上《白衣天使》时,先后在3个不同的班上过,课堂设计一样,但是效果却各个不同。要有意将学生从未知区领入到已知区,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创设情境提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如语文课上观看影片,或者联系实际体会某个重点词,然后请学生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种情境的创设,都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创空间,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模仿练习说话“我的校园也很美丽,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只要我们把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思索和回忆的时间,学生就会思绪如泉涌。
2.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每一次教学提问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目的性。即这么问我想得到学生一种怎样的思维反应,或者说想促使学生思维向哪一种方向去思考。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刺激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思维的兴奋状态,这样不仅得到了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语文的兴趣。二要适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三要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我们只有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提问要讲究策略,以多样化提问激活课堂
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我们切忌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提问形式多样,有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注意提问的节奏,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其更加专心地听讲和思考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为实现有效提问,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假问题”。听课和自己上课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是而非的“假问题”,如:有些问题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也并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些问题难度过小,没有提问、探究的必要。有些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依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全然不可能答上来的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一、提高备课时效,为有效提问奠定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要准备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次我们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二、优化时间安排,抓住每个提问点提问
认真备课除了要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学生才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我自己上《白衣天使》时,先后在3个不同的班上过,课堂设计一样,但是效果却各个不同。要有意将学生从未知区领入到已知区,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创设情境提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如语文课上观看影片,或者联系实际体会某个重点词,然后请学生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种情境的创设,都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创空间,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模仿练习说话“我的校园也很美丽,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只要我们把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思索和回忆的时间,学生就会思绪如泉涌。
2.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每一次教学提问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目的性。即这么问我想得到学生一种怎样的思维反应,或者说想促使学生思维向哪一种方向去思考。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刺激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思维的兴奋状态,这样不仅得到了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语文的兴趣。二要适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三要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我们只有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提问要讲究策略,以多样化提问激活课堂
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我们切忌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提问形式多样,有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注意提问的节奏,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其更加专心地听讲和思考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为实现有效提问,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假问题”。听课和自己上课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是而非的“假问题”,如:有些问题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也并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些问题难度过小,没有提问、探究的必要。有些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依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全然不可能答上来的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 【发布时间】2023/6/29 19:46:08
- 【点击频次】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