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 刘 婷 杨 钧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郭家店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能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尝试学习
  课前尝试学习也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预习,进行独立思考,慢慢就能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从中摸索到自学的方法。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要认真准备,拟定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而难易适度的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预习提纲一般包括这几方面:(1)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学字词,读通课文;(2)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大意;(3)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4)认真阅读课文,初步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5)尝试回答课后思考题,标记自己不会或有疑问的问题。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从课题、重点句、关键词语以至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拟订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思考。高年级预习宜放在课前进行,中年级在课堂上进行,低年级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下作浅湿的预习。
  怎样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呢?这应有自我监控的过程。在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单提醒自己:(1)我理解了课文中生字新词吗?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我试着给课文分段了吗?了解主要内容了吗?(3)我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段了吗?(4)我画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从课题中提出问题读书了吗?我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尝试解决了吗?(5)我把预习范围预习全了吗?
  二、课堂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要将自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成为自觉学习的参与者,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发问,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呢?
  1.创设课堂情境。在课堂上,要改变为教课文而教课文的简单化,努力将教学活动置于特定的(或假设的)情境中去。为此,要注意课的导入,注重课堂教学的背景设置,将创设情景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载体”,作为唤起学习要求的大好时机,作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的起始状态,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主动地领略,感知与理解语言文字,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就拿巧妙导入课题来说吧,其方法丰富多彩。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提出疑问,先导后入;也可采用戏剧式方法直接插入;还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用猜谜语的方法,诱发引人。如教《惊弓之鸟》一课,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当讲到更羸弦响雁落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读懂就知道了,学生对教师讲的情节充满兴趣,急于知道原因,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2.调整编排顺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针对教材的特点,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明确编者意图之后,改变组内教材的编排顺序,形成新的教学程序,即: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明方法;第二步,以讲读课文为范例重点指导,学方法;第三步,充分利用阅读课文半扶半放,练方法;第四步,以基础训练中的阅读短文为凭借,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用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3.科学设计问题。课堂教学问题的系统设计,思路流程组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在课堂设问的方法,分以下四种类型:(1)引发型设问。这类设问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疏导型设问。这类设问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是什么意思。(3)深究型设问。这类设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4)辨析型设问。这类设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
  4.指点发问途径。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掌握质疑的方法是“善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从课题剖析发问;(2)从课文的重点句、段方面发问;(3)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4)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上发问;(5)从语言运用方面发问,看语言的不同在内容或感情的表达上会造成什么差别;(6)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发问;(7)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上发问。此外,要把引导学生发问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应保证有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
  5.教给学习方法。一是在讲读课文中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自学一篇课文的基本步骤:(1)初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细读。抓住课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语言,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3)精读、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学习用词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等,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对精彩的章节熟读成诵。(4)运用。以课文为例,进行仿读、仿写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引导学生运用讲读课中学到的读书方法,采用“自读——议读——交流——解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能力。三是教给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精读中的“边读边思考”法,“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法等;略读中的“浏览全文,综观大意”法等。
  6.引导学会动笔。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动笔的指导,教给学生画写的书法,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以及文章的佳词妙句等;写自己读后的看法、想法,问题以及简短的评语等。还要给学生规定一些符号,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独立画写。
  三、课后自主学习
  课后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巩固和运用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如,教师择优推荐一些健康的课外图书,有目的、有侧重地要求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分段落,总结段意,归纳主要内容,挖掘思想意义,学习写作方法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规律,熟练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 【发布时间】2023/6/29 19:39:17
  • 【点击频次】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