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 ;
【正文】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问题颇多。
首先是教育观念滞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灌输法,过于关注指向考试的知识教育,对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的人生发展及对学生的基本“学力”发展关注不够,基础教育一直停留在为高考服务的片面状态,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不重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在道德评价上,不能利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或性格、气质的差异来进行教育等,是目前学校教育在评价机制上的损失。
再次,在管理模式上是“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局面。研究性管理常常成为教师和校长工作以外的“负担”,把研究工作“神秘化”,研究也远离学校生活,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学生管理采取的是“封闭式”,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生活性学习,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是以“升学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
最后,课程设计与实施表现出单一的应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课程实施过于倚重于接受学习;课程评价是“一切为了高考”;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实践活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把“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1.是教育观念的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则对社会和教育发展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整体优化观、效益效率观等。认识是行为的先导,确立和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内容应是课程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各门学科之间应相互渗透,必要时打破旧的学科界限,把相关课程
内容融为一体,形成综合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既要强化培养学生必备基本素质的必修课,又要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选修课,以达到加强基础,增强适应性的目标。
3.要实行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要求实现全民教育,这也是教育面向未来社会挑战的应对策略,其目标就在于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基本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手段是人们为生存下去,改善自己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要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重点,调整教育目标。在未来社会,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素质,学生不仅获取相关信息,还必须重视能自由地运用它们,重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学会创造与表达。为此,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因为个性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才能谈得上创造力的培养。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增见识,长智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法的优化组合,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与教师特点相适应,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的这一特殊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一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教师要胜任工作,要获得提升,必须不断地学习,自我更新。
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计划,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具备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要甘于平凡,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目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爱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3.面向全体,善于观察。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育人,那么就必须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需要了解人就得善于观察,就得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可见观察力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学生细微的内心变化和行为动态,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才能从学生的某些细微变化和比较隐蔽、易忽视的细节中,发现学生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征兆,从而及时发现问题,防止错误行为的产生,把学生引导到正确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动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身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同时,在教育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教师都应做到心平气和、沉稳从容、不焦不躁,对学生要热情、宽容。
5.不断进取,终身学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育威信的源泉。现代社会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以下教学能力:一是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包括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计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和反馈的能力。三是教学组织能力。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四是言语表达能力。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五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
总之,要达到以上能力,教师必须发扬“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潜心学习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才能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首先是教育观念滞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灌输法,过于关注指向考试的知识教育,对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的人生发展及对学生的基本“学力”发展关注不够,基础教育一直停留在为高考服务的片面状态,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不重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在道德评价上,不能利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或性格、气质的差异来进行教育等,是目前学校教育在评价机制上的损失。
再次,在管理模式上是“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局面。研究性管理常常成为教师和校长工作以外的“负担”,把研究工作“神秘化”,研究也远离学校生活,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学生管理采取的是“封闭式”,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生活性学习,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是以“升学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
最后,课程设计与实施表现出单一的应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课程实施过于倚重于接受学习;课程评价是“一切为了高考”;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实践活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把“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1.是教育观念的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则对社会和教育发展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整体优化观、效益效率观等。认识是行为的先导,确立和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内容应是课程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各门学科之间应相互渗透,必要时打破旧的学科界限,把相关课程
内容融为一体,形成综合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既要强化培养学生必备基本素质的必修课,又要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选修课,以达到加强基础,增强适应性的目标。
3.要实行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要求实现全民教育,这也是教育面向未来社会挑战的应对策略,其目标就在于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基本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手段是人们为生存下去,改善自己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要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重点,调整教育目标。在未来社会,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素质,学生不仅获取相关信息,还必须重视能自由地运用它们,重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学会创造与表达。为此,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因为个性与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才能谈得上创造力的培养。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增见识,长智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法的优化组合,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与教师特点相适应,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的这一特殊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一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教师要胜任工作,要获得提升,必须不断地学习,自我更新。
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计划,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具备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要甘于平凡,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目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爱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3.面向全体,善于观察。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育人,那么就必须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需要了解人就得善于观察,就得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可见观察力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学生细微的内心变化和行为动态,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才能从学生的某些细微变化和比较隐蔽、易忽视的细节中,发现学生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征兆,从而及时发现问题,防止错误行为的产生,把学生引导到正确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动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身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同时,在教育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教师都应做到心平气和、沉稳从容、不焦不躁,对学生要热情、宽容。
5.不断进取,终身学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育威信的源泉。现代社会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以下教学能力:一是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包括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计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和反馈的能力。三是教学组织能力。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四是言语表达能力。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五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
总之,要达到以上能力,教师必须发扬“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潜心学习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才能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 【发布时间】2023/5/29 18:47:33
- 【点击频次】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