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生学业倦怠问题剖析及对策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时期的心理状态是动荡、捉摸不定的,面对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期望,他们极易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调整不好,极易对学习产生倦怠感。我们必须重视化解学生在学习压力下产生的焦虑心理、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业倦怠”现象。
关键词:中学生 学业倦怠 问题剖析 对策
学业倦怠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学生伴随于长时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时期的心理状态是动荡、捉摸不定的,面对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期望,他们极易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调整不好,极易对学业产生倦怠感。本文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症状表现、成因、对策方面剖析,以期帮助学生顺利应对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完成学业。
一、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中学生活是学生人生中重要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在抓常规,抓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影响学生顺利应对学习压力的心理变化。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对学习不利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的进步。有学业倦怠现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放弃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表现是:无心向学,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 上课趴桌子睡觉,听课不专心,作笔记不认真或干脆不作笔记,作业马虎、潦草,不愿意写作业,甚至不交,课堂上不愿意发言,整天想着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忠言劝告无兴趣,视上学为坐牢,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放假。
(二) 畏难型
症状表现:这类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缺少抱负和期望,学习随意性大,漫无目的,不会主动考虑如何搞好学习,寄希望于老师,依赖性强,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压力和紧迫感,没有学习计划,不愿上课,不想学习,逃晚自习等,混一天算一天;或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开小差,只听不动笔,课后不复习,不愿写作业或作业能拖就拖,对考试只要过了60分便说“万岁”,总算没落弟,学习上混日子,基本学科学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学科以外的知识了,缺乏钻研精神,有一种过关思想。
(三) 烦躁型
症状表现:在学习中,情绪波动较大,心情烦躁或闷闷不乐,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晚上失眠,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不稳定,甚至越来越差。
每天一想到要去学校就感到紧张、难受,甚至出现生理不适,如食欲不佳、胃痛等。
(四) 摇摆型
症状表现:学习有激情、有兴趣,但坚持不长久,多次下决心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但做事“三分钟热度”。碰到困难就容易退缩,碰到失败或退步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找客观原因。
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原因。
二、中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全社会范围内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脑体倒挂现象仍然存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有待提高。这种现象会使学生怀疑知识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在疑惑中丧失学习热情,从而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2.社会生活中不良诱惑、价值观念、就业压力的影响
①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②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
③就业压力的影响。我国择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出色的学习成绩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而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人靠权势、凭关系也可能谋得好的职位。这些现象使学生对学习的预期价值产生了怀疑,导致学习无用论的萌发,严重挫伤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二)学校因素
1.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倦怠心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长期重视不够,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此外,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这类学生对教师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日渐低落。
2.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使一些对学校生活感到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产生倦怠心理。
(三)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许多父母脱离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下一些违背孩子意愿的目标,结果使得孩子负担加重,压力增大,厌恶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倦怠。有些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孩子,有些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有些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四)个人因素
1.成就动机过低或过高。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目标,但目标过多或过高,在实际学习中总是完成不了预期的任务,就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业倦怠。
2.缺乏成就感与幸福感。我国学生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形成学习所要求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学习的被动性,使学生以一种比较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出现了学业倦怠现象。另外,由于学习技巧的欠缺和失当,导致一些学生努力学习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业倦怠。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4.人格因素。
我们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高度相关。性格孤僻、与他人难以相处、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经常焦虑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业倦怠现象。而性格外向开朗、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学生一般不易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针对导致学业倦怠的种种因素,我们应该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的支持
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知识的发展,将使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会逐步提高。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提高公平就业的机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尽量做到透明、公开,杜绝父母能力与学生能力竞争上岗的闹剧发生,使学习成绩好、个人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如愿的工作,这将会使相当一部分来自普通或弱势家庭中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缓解学业倦怠。
(二)学校自身的努力
1.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为存在学业倦怠现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要为他们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提出适当的要求,使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充分显示其能力。
3. 改变评价和奖励方法。教师应以“纵向比较”性评价取代“横向比较”性评价,即以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以所取得的名次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其学习自我效能。另外,教师应把个别的奖励方式与集体性的奖励方式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过低评价。
(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
(四)教会学生自我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会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去做试卷、度周末困难得多;也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摆脱了各种校纪校规,陶醉于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而不知所措来得困难得多。因而,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难和矛盾。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这需要教师、家长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做出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更需要学生做出自身的努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利,学生学习倦怠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101-105。
[2] 周国莉,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J].天中学刊,2009,24(1):138-140。
[3] 张向葵,张林,王颖.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110-115。
[4]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 2005,06:56-58。
关键词:中学生 学业倦怠 问题剖析 对策
学业倦怠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学生伴随于长时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时期的心理状态是动荡、捉摸不定的,面对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期望,他们极易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调整不好,极易对学业产生倦怠感。本文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症状表现、成因、对策方面剖析,以期帮助学生顺利应对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完成学业。
一、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中学生活是学生人生中重要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在抓常规,抓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影响学生顺利应对学习压力的心理变化。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对学习不利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的进步。有学业倦怠现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放弃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表现是:无心向学,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 上课趴桌子睡觉,听课不专心,作笔记不认真或干脆不作笔记,作业马虎、潦草,不愿意写作业,甚至不交,课堂上不愿意发言,整天想着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忠言劝告无兴趣,视上学为坐牢,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放假。
(二) 畏难型
症状表现:这类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缺少抱负和期望,学习随意性大,漫无目的,不会主动考虑如何搞好学习,寄希望于老师,依赖性强,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压力和紧迫感,没有学习计划,不愿上课,不想学习,逃晚自习等,混一天算一天;或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开小差,只听不动笔,课后不复习,不愿写作业或作业能拖就拖,对考试只要过了60分便说“万岁”,总算没落弟,学习上混日子,基本学科学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学科以外的知识了,缺乏钻研精神,有一种过关思想。
(三) 烦躁型
症状表现:在学习中,情绪波动较大,心情烦躁或闷闷不乐,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晚上失眠,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不稳定,甚至越来越差。
每天一想到要去学校就感到紧张、难受,甚至出现生理不适,如食欲不佳、胃痛等。
(四) 摇摆型
症状表现:学习有激情、有兴趣,但坚持不长久,多次下决心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但做事“三分钟热度”。碰到困难就容易退缩,碰到失败或退步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找客观原因。
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原因。
二、中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全社会范围内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脑体倒挂现象仍然存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有待提高。这种现象会使学生怀疑知识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在疑惑中丧失学习热情,从而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2.社会生活中不良诱惑、价值观念、就业压力的影响
①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②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
③就业压力的影响。我国择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出色的学习成绩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而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人靠权势、凭关系也可能谋得好的职位。这些现象使学生对学习的预期价值产生了怀疑,导致学习无用论的萌发,严重挫伤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二)学校因素
1.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倦怠心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长期重视不够,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此外,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这类学生对教师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日渐低落。
2.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使一些对学校生活感到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产生倦怠心理。
(三)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许多父母脱离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下一些违背孩子意愿的目标,结果使得孩子负担加重,压力增大,厌恶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倦怠。有些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孩子,有些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有些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四)个人因素
1.成就动机过低或过高。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目标,但目标过多或过高,在实际学习中总是完成不了预期的任务,就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业倦怠。
2.缺乏成就感与幸福感。我国学生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形成学习所要求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学习的被动性,使学生以一种比较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出现了学业倦怠现象。另外,由于学习技巧的欠缺和失当,导致一些学生努力学习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业倦怠。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4.人格因素。
我们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高度相关。性格孤僻、与他人难以相处、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经常焦虑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业倦怠现象。而性格外向开朗、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学生一般不易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针对导致学业倦怠的种种因素,我们应该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的支持
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知识的发展,将使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会逐步提高。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提高公平就业的机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尽量做到透明、公开,杜绝父母能力与学生能力竞争上岗的闹剧发生,使学习成绩好、个人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如愿的工作,这将会使相当一部分来自普通或弱势家庭中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缓解学业倦怠。
(二)学校自身的努力
1.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为存在学业倦怠现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要为他们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提出适当的要求,使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充分显示其能力。
3. 改变评价和奖励方法。教师应以“纵向比较”性评价取代“横向比较”性评价,即以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以所取得的名次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其学习自我效能。另外,教师应把个别的奖励方式与集体性的奖励方式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过低评价。
(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
(四)教会学生自我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会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去做试卷、度周末困难得多;也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摆脱了各种校纪校规,陶醉于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而不知所措来得困难得多。因而,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难和矛盾。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这需要教师、家长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做出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更需要学生做出自身的努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利,学生学习倦怠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101-105。
[2] 周国莉,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J].天中学刊,2009,24(1):138-140。
[3] 张向葵,张林,王颖.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110-115。
[4]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 2005,06:56-58。
- 【发布时间】2023/5/29 18:46:20
- 【点击频次】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