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蚕儿“破茧自出”——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研究初探
【关键词】 ;
【正文】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应注重游戏化和生活化;应注重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化和生活化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可见,生活化、游戏化是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而提出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策略,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
将数学融入各类游戏中,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1.角色游戏中的数学
众所周知:“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玩的角色游戏。结合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家”的场景,帮助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餐具。幼儿可以通过在“娃娃家”分配餐具,收拾玩具来练习一一对应,区分物品的大小,并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娃娃家”的辐射,我们又设计了一些其他生活的场景——“糖果店”、“游乐园”。在“糖果店”的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颜色”或“图形”标记选择相应的糖果,买糖果“付钱”时,将糖果按形状、颜色或品牌分类摆放。从中使得幼儿对形状、颜色标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练习了手口一致的点数。在“游乐园”里,幼儿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不同方位,玩滑梯中体验上、下方位,在排队中体验前后等空间方位。
2.智力游戏中的数学
智力游戏是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如:在“复习几何形体”的智力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图纸,要求幼儿能按照图纸,正确搭建城堡。尽管这其中就包含着多个要素:几何形体识别、标记识别、几何形体数量、大小、颜色、位子。但是,我们所设计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在建构区内,孩子们就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为此,当我们敏感地将这一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游戏价值,及时运用在“搭城堡”的游戏过程中时,孩子们表现得相当不错,配合得十分默契,能认真对照图纸选取材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学
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体育游戏中,孩子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中渗透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有趣的跳图》游戏:让孩子边跳边数,跳到另一端后,再边跳边倒着数,练习顺数和倒数;也可隔着跳,练习单双数;根据算式得数跳,复习口头加减运算。将数学教育渗透于体育游戏中,既能够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使幼儿学习数学更生动、有效,又能使体育活动开展得新颖、有趣,使幼儿得到双方面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教育生活化:即帮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数学教育方式。
1.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大班幼儿在练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时,我们牢固树立起“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积极挑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设计了“猜猜买了啥”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景,让每个幼儿主动的进入角色,让幼儿在事先布置好的“超市”里购物,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了解各类商品及其价格的基础上展开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在“超市”中选购了2件商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几元钱?
(孩子们纷纷介绍起自己的收获。)
生:我买了两元钱的跑泡糖和一元钱的方便面,还剩两元钱。
生:我买了两元钱的橡皮两块,现在只剩下一元钱了。
……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5元钱,在“超市”里购买一件商品,算算还剩几元钱?
(孩子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教师又将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加深难度:
以游戏“猜猜买了啥”,引导幼儿观察“超市”场景图中的各种商品和价格,然后,教师说出猜测的条件,接着,我们请幼儿尝试自己提出猜测条件,同伴之间进行猜测并解答。
整个活动是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点,是幼儿所熟悉且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通过活动从中帮助幼儿运用10以内组成、加减的经验及所提出的条件,进行运算和推测判断,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
幼儿除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一日生活中学,在社会生活中用。但是,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是分散和隐蔽的,幼儿难以主动感受。为此,我们教师要及时地做好以下两个善于: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即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引导幼儿去关注、去体验,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幼儿认识数字后,我们就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数字,如车牌、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数字,说说数字的用途,如:钟面上的数字告诉人们几点钟……这样的活动,可激发幼儿对数字进一步认知的兴趣,使幼儿了解到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是抽象的,数字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意义。在幼儿眼中,以往看到的汽车、房子、玩具手枪等具体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概念,就可能变成1辆汽车、2座房子、3把手枪,这就赋予常见的事物以数学含义,这一切促使幼儿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的世界。教师的这种数学敏感性,会潜移默化地将数学融入幼儿的脑中并影响幼儿,逐步成为幼儿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法。
(2)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教师可引导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如教室里的小朋友、桌椅、玩具,种植园地的花草树木、马路边的建筑物、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凡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指导幼儿去探索、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积累数学经验,引导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
3.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节日前,为了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师幼一起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当幼儿用皱纹纸拉起长长的彩带,并在彩带中悬挂小饰品时,孩子们对小挂饰之间的疏密不一感到不满意,我们就鼓励幼儿再试试。在探索中,幼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积木做量具,等距离间隔地挂起了小挂饰┅┅
教师正是利用生活中这些具体的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引导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数学方法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幼儿不断地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
将数学融入各类游戏中,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1.角色游戏中的数学
众所周知:“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玩的角色游戏。结合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家”的场景,帮助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餐具。幼儿可以通过在“娃娃家”分配餐具,收拾玩具来练习一一对应,区分物品的大小,并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娃娃家”的辐射,我们又设计了一些其他生活的场景——“糖果店”、“游乐园”。在“糖果店”的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颜色”或“图形”标记选择相应的糖果,买糖果“付钱”时,将糖果按形状、颜色或品牌分类摆放。从中使得幼儿对形状、颜色标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练习了手口一致的点数。在“游乐园”里,幼儿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不同方位,玩滑梯中体验上、下方位,在排队中体验前后等空间方位。
2.智力游戏中的数学
智力游戏是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如:在“复习几何形体”的智力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图纸,要求幼儿能按照图纸,正确搭建城堡。尽管这其中就包含着多个要素:几何形体识别、标记识别、几何形体数量、大小、颜色、位子。但是,我们所设计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在建构区内,孩子们就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为此,当我们敏感地将这一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游戏价值,及时运用在“搭城堡”的游戏过程中时,孩子们表现得相当不错,配合得十分默契,能认真对照图纸选取材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学
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体育游戏中,孩子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中渗透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有趣的跳图》游戏:让孩子边跳边数,跳到另一端后,再边跳边倒着数,练习顺数和倒数;也可隔着跳,练习单双数;根据算式得数跳,复习口头加减运算。将数学教育渗透于体育游戏中,既能够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使幼儿学习数学更生动、有效,又能使体育活动开展得新颖、有趣,使幼儿得到双方面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教育生活化:即帮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数学教育方式。
1.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大班幼儿在练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时,我们牢固树立起“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积极挑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设计了“猜猜买了啥”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景,让每个幼儿主动的进入角色,让幼儿在事先布置好的“超市”里购物,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了解各类商品及其价格的基础上展开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在“超市”中选购了2件商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几元钱?
(孩子们纷纷介绍起自己的收获。)
生:我买了两元钱的跑泡糖和一元钱的方便面,还剩两元钱。
生:我买了两元钱的橡皮两块,现在只剩下一元钱了。
……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5元钱,在“超市”里购买一件商品,算算还剩几元钱?
(孩子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教师又将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加深难度:
以游戏“猜猜买了啥”,引导幼儿观察“超市”场景图中的各种商品和价格,然后,教师说出猜测的条件,接着,我们请幼儿尝试自己提出猜测条件,同伴之间进行猜测并解答。
整个活动是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点,是幼儿所熟悉且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通过活动从中帮助幼儿运用10以内组成、加减的经验及所提出的条件,进行运算和推测判断,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
幼儿除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一日生活中学,在社会生活中用。但是,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是分散和隐蔽的,幼儿难以主动感受。为此,我们教师要及时地做好以下两个善于: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即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引导幼儿去关注、去体验,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幼儿认识数字后,我们就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数字,如车牌、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数字,说说数字的用途,如:钟面上的数字告诉人们几点钟……这样的活动,可激发幼儿对数字进一步认知的兴趣,使幼儿了解到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是抽象的,数字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意义。在幼儿眼中,以往看到的汽车、房子、玩具手枪等具体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概念,就可能变成1辆汽车、2座房子、3把手枪,这就赋予常见的事物以数学含义,这一切促使幼儿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的世界。教师的这种数学敏感性,会潜移默化地将数学融入幼儿的脑中并影响幼儿,逐步成为幼儿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法。
(2)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教师可引导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如教室里的小朋友、桌椅、玩具,种植园地的花草树木、马路边的建筑物、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凡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指导幼儿去探索、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积累数学经验,引导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
3.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节日前,为了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师幼一起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当幼儿用皱纹纸拉起长长的彩带,并在彩带中悬挂小饰品时,孩子们对小挂饰之间的疏密不一感到不满意,我们就鼓励幼儿再试试。在探索中,幼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积木做量具,等距离间隔地挂起了小挂饰┅┅
教师正是利用生活中这些具体的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引导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数学方法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幼儿不断地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 【发布时间】2023/5/29 18:45:36
- 【点击频次】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