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错误成为政治教学的资源
【关键词】 ;
【正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常会发现学生犯形形色色的错误,有的错误在老师预设之外而被一带而过,有的错误则反复在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借题发挥”。对那些一犯再犯的错误,我们通常会指责学生 “榆木脑袋”,对学生错误的处置或简单否定,或斥责批评,结果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非常担心出错,上课总是担心被提问,更不敢在课堂上主动发言,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错误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错误,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在学习产生的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用新的理念、策略,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引导,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让学生从“误”到“悟”。
一、捕捉错误,多维互动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些鲜活的错误资源,教师要机智地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多向互动,在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案例1: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针对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染色馒头是不是商品?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是商品,因为它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是劳动产品。有的说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有价值,但不能吃,没有使用价值。有的说可以是商品,这样的馒头虽然人不能吃,但是可以作为饲料喂猪,同样能卖钱。对于这样的争论,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同时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这个问题的讨论由学生的错误回答引起,由于教师有容错的气度,及时点拨、诱发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愈加热烈,从而理清了许多模糊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借题发挥”,构建多维互动的动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挖掘错误,激活创新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难免伴随差错。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时,教师应该认真及时地挖掘错误资源,将其作为激活创新的切入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
教学案例2:在讲授《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思考当前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有的认为要发展经济, 增加居民收入;有的说要重视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有的主张政府要重视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有的认为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个理性的消费者。老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国家可以多发点纸币,让老百姓身上的钱变得多起来,这样消费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他刚说完,其他人就表示不行不行,老师没有直接指出那位同学的错误,而是微笑地问大家为什么不行,当别人指出纸币发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时,这位同学立刻认识到自己刚才观点中的不足,马上站起来补充,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打击游资炒作,稳定物价,提高消费水平。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预设错误,优化思维
古人云:相反相成,相克相生。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和习题,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设的。
教学案例3:在复习经济生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个观点让学生讨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得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就能扩大内需。
这几个问题都是“美丽的陷阱”,也是扩大内需内涵常见的认识误区。利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预设错误,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教师再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错例教学法,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令人耳目一新,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利用错题和设陷性提问来预设学生错误,故意使学生 “落入陷阱”,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不但能使一些易混、难记的知识得到强化,同时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
四、反思错误,启迪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公式:经验+反思 = 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慎重地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是一种对思维活动的怀疑、困惑的状态,反思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唤起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由学习者变为研究如何学习者,从而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案例4:以下是高三一轮复习时学生错误率相当高的一道习题:(2010全国卷1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下转第6页)(上接第4页)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 6元 B.10元 12元 C. 20元 24元 D.8元 16元
教师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独立思考,写出计算过程。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有了选择,但是答案五花八门。教师鼓励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同时请大家分析评价。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对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货膨胀与物价之间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观点,老师高度表扬了学生的勇气和智慧。后来师生协作对这类计算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一套小窍门: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升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完善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古语有云:“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教学机智是料想不到的,教师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用慧眼去挖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及时捕捉、记录、反思,巧妙地把错误作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良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让高中政治课焕发新的魅力。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错误,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在学习产生的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用新的理念、策略,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引导,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让学生从“误”到“悟”。
一、捕捉错误,多维互动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些鲜活的错误资源,教师要机智地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多向互动,在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案例1: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针对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染色馒头是不是商品?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是商品,因为它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是劳动产品。有的说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有价值,但不能吃,没有使用价值。有的说可以是商品,这样的馒头虽然人不能吃,但是可以作为饲料喂猪,同样能卖钱。对于这样的争论,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同时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这个问题的讨论由学生的错误回答引起,由于教师有容错的气度,及时点拨、诱发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愈加热烈,从而理清了许多模糊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借题发挥”,构建多维互动的动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挖掘错误,激活创新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难免伴随差错。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时,教师应该认真及时地挖掘错误资源,将其作为激活创新的切入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
教学案例2:在讲授《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思考当前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有的认为要发展经济, 增加居民收入;有的说要重视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有的主张政府要重视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有的认为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个理性的消费者。老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国家可以多发点纸币,让老百姓身上的钱变得多起来,这样消费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他刚说完,其他人就表示不行不行,老师没有直接指出那位同学的错误,而是微笑地问大家为什么不行,当别人指出纸币发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时,这位同学立刻认识到自己刚才观点中的不足,马上站起来补充,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打击游资炒作,稳定物价,提高消费水平。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预设错误,优化思维
古人云:相反相成,相克相生。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和习题,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设的。
教学案例3:在复习经济生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个观点让学生讨论:扩大内需就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得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就能扩大内需。
这几个问题都是“美丽的陷阱”,也是扩大内需内涵常见的认识误区。利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预设错误,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教师再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错例教学法,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令人耳目一新,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利用错题和设陷性提问来预设学生错误,故意使学生 “落入陷阱”,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不但能使一些易混、难记的知识得到强化,同时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
四、反思错误,启迪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公式:经验+反思 = 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慎重地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是一种对思维活动的怀疑、困惑的状态,反思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唤起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由学习者变为研究如何学习者,从而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学案例4:以下是高三一轮复习时学生错误率相当高的一道习题:(2010全国卷1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下转第6页)(上接第4页)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 6元 B.10元 12元 C. 20元 24元 D.8元 16元
教师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独立思考,写出计算过程。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有了选择,但是答案五花八门。教师鼓励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同时请大家分析评价。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对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货膨胀与物价之间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观点,老师高度表扬了学生的勇气和智慧。后来师生协作对这类计算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一套小窍门: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升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完善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古语有云:“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教学机智是料想不到的,教师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用慧眼去挖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及时捕捉、记录、反思,巧妙地把错误作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良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让高中政治课焕发新的魅力。
- 【发布时间】2023/5/29 18:40:52
- 【点击频次】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