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更有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如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在语文课堂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苏教版九上《成功》时,我设置了以下疑问: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体验等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精心设计问题,认真解答问题: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创新和自信;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探索;也有同学认为成功是一种感受——难题攻克了是成功,考试进步了是成功,得到别人的赞扬是成功,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成功……每位同学对成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随即补充道:你渴望成功吗?你最近的预期是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来获得成功?
2巧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巧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精心设疑。教师只有以问题精心引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教师如果能在问题之前,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步步设问,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到一种解题的最佳状态,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创设“投其所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首先要改变问题式提问,寓提问于无形之中;其次要想学生所想,“投其所好”,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
问题情境中设计的精简问题是结合文章中心和重难点提出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清晰明了,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2.1如教学《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2.1.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1.2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2如教学《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爱国将领郑成功,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2.2.1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
2.2.2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 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
2.2.3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掌握了。
3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的社会性知识容量大,教师花费了很大的功夫讲完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即使让学生反复读,学生也感受不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如《开国大典》一文写到的大典的盛况,单凭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感受得到。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笔者利用VCD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把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和全场三万人欢呼的壮观场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和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学生理解了文意,再朗读课文时,就入情入景。
4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
例如,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如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在语文课堂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苏教版九上《成功》时,我设置了以下疑问: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体验等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精心设计问题,认真解答问题: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创新和自信;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探索;也有同学认为成功是一种感受——难题攻克了是成功,考试进步了是成功,得到别人的赞扬是成功,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成功……每位同学对成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随即补充道:你渴望成功吗?你最近的预期是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来获得成功?
2巧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巧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精心设疑。教师只有以问题精心引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教师如果能在问题之前,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步步设问,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到一种解题的最佳状态,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创设“投其所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首先要改变问题式提问,寓提问于无形之中;其次要想学生所想,“投其所好”,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
问题情境中设计的精简问题是结合文章中心和重难点提出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清晰明了,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2.1如教学《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2.1.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1.2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2如教学《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爱国将领郑成功,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2.2.1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
2.2.2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 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
2.2.3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掌握了。
3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的社会性知识容量大,教师花费了很大的功夫讲完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即使让学生反复读,学生也感受不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如《开国大典》一文写到的大典的盛况,单凭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感受得到。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笔者利用VCD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把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和全场三万人欢呼的壮观场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和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学生理解了文意,再朗读课文时,就入情入景。
4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
例如,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 【发布时间】2023/5/29 18:40:31
- 【点击频次】176